清商乐”的艺术特点
随着社会政治背景的转变,北方音乐文化南迁,在借鉴汉魏相和歌的同时又融入了江南民间音乐,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曲式——清商乐。清商乐和相和歌的差别在于题材不同,清商乐的题材极少涉及政治问题,以爱情题材为主,所以它的曲风较相和歌要温婉秀美,更加清爽宜人。
一清商乐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1 清商乐的初始
“清商”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是以商为主的清调,但还未自成一派。汉代时清商乐的曲式逐渐清晰,开始有人以“清商”为曲名和曲调名,以其自身特点发展成为一种乐种,它为清调但“商声”更重,当时的清商乐以相和歌和民间俗乐的形式存在,后逐渐发展成一种歌舞形式,还配以管弦乐器为之伴奏。目前中国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志》中曾记载了一些地方歌诗:“歌诗二十八家……河东、雒阳、河南,南郡等。”即为汉乐府中的清商乐。
同一种调调
曹魏时期,官方开始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清商乐,即清商署。在这个时期有很多关于清商乐的文献如:《资治通鉴》、《三国志》等,所以有些人认为清商乐始于曹魏建安时期,当时的代表作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曲风婉约宜人,给人心旷神怡之感。《魏书·乐志》中第一次提出了清商乐的定义:“……及江南吴歌、荆楚四声,总谓清商。”据《三国志》记载,当时曾建铜雀台供皇室贵族赏悦清商歌舞。
2 清商乐的繁荣
六朝时期是清商乐的顶盛时期。西晋后的清商乐日益雅化,加之由东吴开始民歌盛行,清商乐开始与民歌相融合。南朝的清商曲分为两部分:“吴声歌曲”和“西曲歌”。《晋书·乐志》中记载了吴声歌曲的出处,而西曲歌则出自长江和汉水的荆、邓、樊、郢一带。在当时这两种风格的曲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清商乐的曲式结构越来越完整,乐
曲中开始出现引子和尾声部分。梁朝是清商乐的繁荣时期,当时的作品甚称佳作如云。比较典型的作品有吴声十曲,包括《子夜》、《上声》、《欢闻》等,其中大部分曲子的曲调较晋、宋时期都不一样。在陈朝也创作了很多新曲,如《玉树后庭花》、《黄鹂留》等,并成为当时的主流音乐。南朝时也有很多清商乐的新曲,如《襄阳乐》、《西乌夜飞》、《扬盼儿》等。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曲目繁多,但题材单一,基本是有关男女情爱方面的,过于俗艳,而西曲的风格则有所不同,给人以清新脱俗,活泼秀丽之感。
3 清商乐的衰败
隋朝统一后,也设立了清商署,对清商乐尤为重视,称其为“华夏正声”,将保存的一些中原旧曲和荆楚西曲以及江南吴歌一并归为清商乐,并谓之“清乐”。在隋朝末期,由于战乱清商乐所剩无几,以至于在唐朝初期清乐仅存六十三曲,由于武太后不重视清乐,后来能以管弦演奏的清乐仅剩八首,再加之大量
胡乐的传入,使清乐面临绝境,最终走到了清乐时代的尽头。
二清商乐的调式
清商乐的调式包括清、平、瑟三种,可以简称为清商三调。清商三调曾在汉魏时期盛行,后与荆楚西声以及江南吴歌相结合,使清商三调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进而达到巅峰。对于清商三调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部分人认为清商三调是指三种音阶;另一部分人认为清商三调是指三种调式;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清商三调是指三种调高。
1 平调以“徵”为主音
据古代文献记载,清商三调中的平调“以徵为主”,而其中的“徵”是指调式主音,而对“徵”的解释,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人认为应该把古琴的第一弦作为徵音;另一种人则认为需要根据古琴的弦名而定,即宫、商、角、徵、羽、文、武,宫为主音,而徵在其中为第四弦。由此得出,平调的“徵”解是以徵为主音,即以徵弦为宫。而在古代文献中,对古琴上的平调解释为林钟调,《乐书》中曾记载:“……平调引有林宫、林商、林角、林徵、林羽……”意思是说平调引有五种
类型,其乐曲可以有五种调式,但要以林钟为宫,就是说调高的律位都是林钟。而事实上古琴正调的一弦律位应该是黄钟,所以如果以林钟为宫,那么平调的弦位就是徵弦。南宋姜夔在《七弦琴图说》中对林钟调的释义与陈阳在《乐书》中的看法一致。
2 清调以“商”为主音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清商三调中的清调“以商为主”,由于各学者们对“商”的解释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将“商”解释为商弦,《魏书·乐志》中曾记载:“依王琴五调调声之法……清调以商为主……”就是以弦音称调,即宫音的位置就是商弦。第二种看法是依据调高来解释,即黄钟一弦发商音。还有人认为清调的调性其实是慢商弦与宫同的黄钟调,如清调《广陵散》,在《旧唐书》中曾有评论:“……其主商音……缓其商弦,与宫同音……”由此可以看出《广陵散》实属清调,而且商弦缓至与宫弦发音音高相同,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可以看出其正调属黄钟调,并且也符合曲义,所以第三种看法把清调可以理解为是慢商调,既是商调,也是黄钟调。
3 瑟调以“角”为主音
对于瑟调的记载文献依据较少,很多文献只简单地记载“瑟调以宫为主”,对其观点分歧颇多:一种观点认为瑟调应该是指黄钟一弦发宫音;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林钟宫,下徵调;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瑟调以宫弦作为宫音的位置。此外,由于瑟调的宫音在角弦上,还有一种提法是瑟调应以角为主,即以清角为宫。《通典》、《玉海》等文献中所指的瑟调以宫为主,不是指黄钟宫,因为前面的“清调”己是黄钟宫,而这里是指仲吕宫,也就是清角为宫,而且先秦时有两种正调就是仲吕宫和黄钟宫,而后楚国也以仲吕宫正调为主,所以文献中所记载的“宫”是指仲吕宫。
三清商乐的结构
清商乐的结构于六朝时期定型,也是在此时期最为稳定,清商乐的结构分为三种形式:
1 清商大曲
清商大曲是在借鉴了汉魏相和大曲的同时又融入了南方民间音乐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在调式上还是以平、清、瑟三种调式为主。
在史记中明确指出,平调曲要先演奏高下游弄。其中的高下游弄是指:高声弄、下声弄以及游弄。一般都认为高声弄和下声弄是指音区的变化,有人还指出还要加入转调的因素,笔者也同意这个提意;游弄则是即兴发挥的自由变奏阶段。平调曲的结构在《元嘉正声技录》和《古今乐录》中都有所记载,总结为:先在高低不同的音区内完成高下游弄演奏后,再演奏八部弦(即八段音乐),并在此阶段加入送声,然后进入演唱部分,唱歌弦六部(即六段歌曲),在结束时以演奏歌弦一部作为送声。
根据文献总结出清调曲的结构:还是先在高低不同的音区演奏高下游弄,紧接着是弦乐器演奏五部弦(即五段音乐),而且还要在每段后面演奏歌弦一部作为送声,然后是演唱歌弦四部(即四段歌曲),在结束时也要演奏歌弦一部作为送声。
根据文献总结出瑟调曲的结构:也是先在高低不同的音区演奏高下游弄,接着是演奏七部弦(即七段音
乐),在每段音乐后面也要演奏歌弦一部作为送声,然后要演唱歌弦六部(即六段歌曲),最后还是演奏歌弦一部作为送声。
清商大曲还包括楚调曲,它的结构形式在开始与前面种曲式相似:都是在高低不同的音区演奏高下游弄,紧接着是由弦乐器演奏“一部弦”(即演奏一段音乐),结束部分也和其他曲式一样要以“歌弦一部”作为送声。在楚调曲中还有一种表演形式很有特被称为但曲,但曲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它只需要用乐器来演奏乐曲,而没有歌唱部分,而且与其他曲调都有所不同。
2 吴歌
吴歌的结构形式更加完善,不仅后有送声而且前有和声,如在《西乌夜飞》中,“白日落西山,还去来”在前面作为和声形式出现,“折翅鸟,飞何处,被弹归”紧随其后作为送声。有些吴歌里的和声和送声可
以只有一个,位置也可以互换,如在《三洲歌中》歌词前后都是和声而无送声。吴歌还可分为歌曲、舞曲和游曲等:
舞曲类的结构是前面是和声,紧接着是多段歌曲,最后以送声结束;
歌曲类的结构也是前面有和声,然后是几段歌曲,最后加上送声;
游曲的结构在《乐府诗集》中曾提到过,根据书中所介绍的歌曲种类可以推段,游曲是一种演生出来的形式,以一首歌曲为母曲,在此基础上稍作变动而形成的一首新曲形式。例如,《子夜变歌》就是以《子夜歌》作为母曲,并对此进行改编而产生的游曲。
3 西曲
西曲是出自江南樊、荆、邓、郢一带的民歌形式。它的歌曲结构与吴歌差不多,都是前有和声,后有送声,中间部分是歌曲。可分为歌曲和舞曲两类。
歌曲又被称为倚歌,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往往一首到两首的五言四句歌曲就能组成一首倚歌,而且不需要用弦乐伴奏,以铃鼓伴奏为主,有时会配上管乐器,而且用铃鼓伴奏风格更加独特,如《青阳度》。
舞曲与之正好相反,其结构较大,由多首歌曲组成。在《乐府诗集》中记载了很多的西曲,如:《孟珠》、《安东平》、《莫愁乐》等。由于其规模过于庞大,在梁代时曾对其表演形式进行改进,表演人数由原来的十六人减少到八人。
四清商乐的伴奏乐器和演唱
清商乐中的伴奏乐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演唱也经历了由兴到衰的过程。由起初的徒歌即无乐器
伴奏,发展到七种相和,再后来发展到由十几种乐器伴奏,后来又添加了外来民族的乐器,但其主体还是汉族的丝竹乐器。
1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和演唱
相和歌最初的表演形式没有乐器伴奏被称为徒歌,后来发展到但歌形式,是一人唱三人和的形式也不需要乐器伴奏,后来逐渐发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