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罗刹海市》:引发大家关注传统文化(时评文章)
音乐作品《罗刹海市》一夜之间火了。这首出自《山歌廖哉》专辑的新歌,以新异奇特且有批判性的歌词,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注意与讨论。《罗刹海市》让《聊斋志异》中有关章节完美重现,这是对网友文化记忆的一次拨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歌曲《罗刹海市》相关的时评文章,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4中考满分作文助力。同学们快来积累背诵吧!
《罗刹海市》火爆出圈,
用一首歌诠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罗刹海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越是狰狞怪异,越以之为美,越显荣富贵。据介绍,“此篇乃愤世嫉俗之文
章”。蒲松龄在此篇文末写道:“花面逢迎,世情如鬼。”据分析是蒲松龄在科举制度下怀才不遇,指桑骂槐的产物。网传刀郞的同名歌曲刚好拾取了聊斋小说中的部分元素,歌中不乏“他见这罗刹国里常颠倒,马户爱听那又鸟的曲,三更的草鸡打鸣当司晨”之类的表述。
《罗刹海市》这首歌,初听时,“不明觉厉”,晦涩难懂;再听时,品味品味歌词,懵懵懂懂之中,就会产生一些“指桑骂槐”的体会;最后听得“上头”了,就能感知到这首歌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深刻度,甚至还觉得其有些触及到黄庭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境界了。含蓄委婉,又辛辣讽刺,看似无怒无骂,实则什么情绪都发泄出来,什么都说了都骂了。这就是我们品完这首歌后,所产生的“三重感受”。
蒲松龄借《罗刹海市》这一短篇小说,直抒的是他科举不得志的胸臆,讥讽的是畸形错位的科举制,骂的是科举对人的腐蚀、毒害。那么,刀郎这首《罗刹海市》,想表达的是什么呢?他嬉笑怒骂的,又是什么?
有人猜测,刀郎多年沉寂,和音乐圈里对他的风言风语和压力,也有很大关系。此次刀郎十年磨一剑,发泄的是自己多年的情绪,借着歌曲浇灭心中块垒,也以更高级且不动声的方式,回击了当年的“故人”,算是给多年的恩恩怨怨收个尾。甚至还有好事的网友,直接把他
歌词的一些表述,和其他几个歌手名字对应上了。可以说,都是些看热闹不怕事大的主儿。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都是过度解读。
不过,对刀郎这首《罗刹海市》,我却觉得,其中隐喻可能没有那么简单,格局应该也没有那么低,其所想表达的,还是有更深刻更有社会价值的东西。比如歌中提到的马户和又鸟,眼里没有是非,只有浮华,这在现实中也并不难到相对应的对象。
还有那句“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他是一只鸡”,也让我们联想到,现实中看不清自己是非好坏善恶的人,也不在少数。歌曲的点睛之笔是那句“那马户又鸟,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又将歌曲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进行了升华,我个人理解,这指向的还是复杂多变的人性。 让人不禁感叹: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当然,刀郎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没人知道,各种猜测说法和感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能说没有固定答案,也不会有固定答案。但让一万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这未尝不是文艺作品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文艺作品该有的价值追求。
但可以肯定的是,既有文化底蕴,又藏着深刻现实,能引发公众广泛共鸣和讨论的作品,才
是好作品。从这个角度说, 《罗刹海市》做到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期待更多文艺作品追求这个境界,在传递真善美和正能量的同时,也可以带有建设性的批判和对现实的鞭挞,归根结底,目的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得更好,我们的社会可以更好。
1. 初听时,“不明觉厉”,晦涩难懂;再听时,品味品味歌词,懵懵懂懂之中,就会产生一些“指桑骂槐”的体会;最后听得“上头”了。
2.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3.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能说没有固定答案,也不会有固定答案。
4.既有文化底蕴,又藏着深刻现实,能引发公众广泛共鸣和讨论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刀郎的《罗刹海市》
读懂内涵才知到底有没有“内涵”
刀郎的音乐作品《罗刹海市》一夜之间火了。这首出自《山歌廖哉》专辑的新歌,以新异奇特且有批判性的歌词,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注意与讨论。
对刀郎新歌的解读,如果仅仅集中在往昔“歌坛恩怨”层面,是对作者与作品的双重轻看。比起《罗刹海市》有没有内涵其他明星,更值得讨论的是,这首创作灵感来自《聊斋志异》的歌,为什么会传播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广?是刀郎发新专辑引发了网友的念旧之情,还是大家就是愿意看到类似“咸鱼翻生”的励志故事?抑或是作为经典的《聊斋志异》永不过时,对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些怪现状,仍有讽刺和批判价值?
《罗刹海市》让《聊斋志异》中有关章节完美重现,这是对网友文化记忆的一次拨动,但如果歌词只是对原作的浓缩,这首歌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正是因为刀郎在新歌中凸显了价值观,才让《罗刹海市》有了意境的同时,也有了强度与力度。比如其中的歌词写道,“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岂有画堂登猪狗,哪来鞋拔作如意”……类似这些歌词,体
现才华的同时,也让才华有了用武之地——当一首流行音乐起到针砭时弊、当头棒喝的作用时,它总会额外地收获一份青睐。
在《山歌寥哉》的专辑介绍文案中,开篇写道:“它是继《弹词话本》后,结合了聊斋文本与民间曲牌印象的主题概念专辑,此系列尝试构建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共生共存的音乐生态。”就此来看,刀郎的创作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即以《聊斋志异》的文本内容为基础,把曾经在民间广为流行且被忠实执行的善恶、美丑、正邪等观念,加以个人化的生发,来获取听众的共鸣。
《聊斋志异》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百姓文学,文字与道理均浅显易懂,其中的怪力乱神与虚幻离奇,恰好能够对应现实的不堪与污浊。读《聊斋志异》,能获得一份人间清醒,而听刀郎新歌,亦不能脱离这条主线。忽略它的文本价值,曲意解读,非得把它当成八卦的载体,无疑走窄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罗刹海市》流行的当下,正值电影《封神第一部》热映。《聊斋志异》与《封神榜》这两部古代经典在这个夏天一起被大众娱乐消费注意到,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如何从这一现象中得到启发,寻到属于自己的观察角度,这很有意思。对于那些曲意
解读,不妨一笑了之。
1. 刀郎在新歌中凸显了价值观,才让《罗刹海市》有了意境的同时,也有了强度与力度。
2. 读《聊斋志异》,能获得一份人间清醒,而听刀郎新歌,亦不能脱离这条主线。
3. 当一首流行音乐起到针砭时弊、当头棒喝的作用时,它总会额外地收获一份青睐。
《罗刹海市》刷屏,刀郎归来并非为“复仇”
(节选)
一夜之间歌词
《罗刹海市》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写的是一个“以丑为美”的地方,在歌词改编中,刀郎保留了原文荒诞、讽刺的精神内核,“那马户不知它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它是一只鸡”,“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