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哭与笑评论文
林黛玉在广大世人心目中是“爱哭的林妹妹” , 她“绛珠还泪” 的动人传说, 泪尽而亡的悲剧结局, 打动着世世代代的读者。 其实, 黛玉的笑也同她的哭一样精彩动人。 黛玉的笑不仅有着大观园里少年儿女的天真浪漫、 轻快爽朗之笑, 也有着饱经离丧、 少年老成的尖刻之笑, 还有着少男少女卿卿我我、你侬我侬之时的又哭又笑, 最终她还用微笑谱写了生命的绝唱。虽然黛玉的处境略同于史湘云,但笑起来却不同于史湘云的阔大英豪。贾府中凤之笑无处不在, 有媚笑、 冷笑、 奸笑、 讪笑等, 凤在人际交往中几乎发掘和运用了人类的笑之能事, 笑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工具。 而《红楼梦》中唯一能与凤之笑相抗衡的应该就数黛玉的笑了。从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的统计看, 写到黛玉之哭的一共有二十次; 写到黛玉之笑的有四十四次。 由此可见,黛玉的笑远比哭多。 从进贾府的那天起, 到生命凋谢的最后时刻, 笑一直伴随着她。 其中有微笑、 逗笑、 说笑、 撒娇之笑, 当然最撼动人心的是她的冷笑和临终时的微笑。虽然凤在贾府中以笑见长,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凤为数不多的几次落泪让我们更能体悟到生命的无奈。 当凤由于身体原因而不能挽救贾府的落败时, 她的流泪让我们感受到英雄末路的悲凉; 当贾琏的风流让她在婆婆面前流下委屈之泪时, 我们也不得不感慨封建社会中巾帼之才面对家庭矛盾时的苦痛。 而黛玉的笑也同样具有震撼力, 她的笑不
仅体现了少女的天真烂漫, 也展示了她的少年老成,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黛玉之笑的描写, 为黛玉之泪做了充分的铺垫和衬托。 黛玉的笑与哭是对立而统一的。 黛玉的笑为她的还泪之举伏下了更深沉的悲剧彩。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林黛玉的哭与笑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在黛玉的笑声中, 我们见证了一位诗性少女在恶劣环境的压制下遗恨离去, 这该比泪尽而亡更有悲剧性。黛玉一生之中有三大心病, 这三大心病在她的外在表现上各有特, 这可以从她的“副语言” ——面部表情中看出来。 作者将她的面部表情描绘得丰富多彩而又个性独具, 不仅用经典的表情将她的内心表露了出来, 而且这些表情也成了她的招牌, 让她区别于身边的其他女孩子。第一大心病, 父母早亡, 寄人篱下,莫名的无助感让黛玉常常触景伤情、 暗自落泪。 书中多次写到她为父母早逝而暗自神伤。 在这一心病中, 她总是以独自落泪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书中一共五次写到黛玉因父母的早逝而伤心流泪的情景。 第一次是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黛玉悲伤过度, 生病停学。 第二次是第三十五回宝玉挨打, 黛玉看见贾府上下都去看望,“不觉想起父母的好处来, 早已泪流满面”。 以上两回, 是黛玉经历了少年丧父丧母这一人生大悲痛之后, 一位孤儿的正常表现, 这悲痛中有着正常人的普遍感情, 也不乏一位少女的天真单纯和对宝玉受家人宠爱的羡慕。 第三次是第七十六回, 中秋赏月, 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 贾母犹叹人少,又想
到宝钗姊妹回家去了, 母女弟兄自去赏月, 不觉对景伤怀, 独自倚栏垂泪。中秋是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 也是最勾人思乡想念亲人的时候, 文人骚客们为中秋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 黛玉在中秋节对月伤怀正契合了她的诗人气质, 所以后来作者又写到黛玉和湘云不能入睡, 共同联诗到三更的情景。 作者这一描述既合情合理, 又将黛玉的诗情和忧郁气质完美地表现了出来。黛玉最后两次为父母落泪是在第八十二回和第八十九回, 两回都是因为黛玉深切地感到她和宝玉之间的爱情遇到了不同寻常的阻力, 但她的洁身自好又时刻要求这位贵族出身的小不能做出才子佳人的风流事来。 由于受到传统的婚姻制度的教育和熏陶, 她依然将自己婚姻的不稳定因素归因于没有“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所以伤心落泪。
林黛玉没有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