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3期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 .39,N o .3
2023年5
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y 2
023ʌ收稿日期ɔ2023G03G17ʌ基金项目ɔ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路径
ʌ作者简介ɔ赵喆(1997-)
,女,河北邯郸人,北方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究.创伤记忆㊁情感结构与故乡之思
读严英秀长篇小说«狂流»
赵㊀喆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银川㊀750021
)ʌ摘
要ɔ严英秀以独特的视角表现女性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和成长空间,«狂流»这部长篇小说完整
地呈现了女主人公何果儿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儿到为人妻的过程.何果儿经历了年少时期的创伤记忆,成年之后面临的情感选择,而最终回归故乡.文本展现了女性知识分子对社会的主动承担,为现代人的精神出路探求可能的路径.ʌ关
词ɔ严英秀;«狂流»;创伤记忆;情感结构;故乡之思
ʌ中图分类号ɔI 206.7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3)03G0030G05
T r a u m a t i cM e m o r y
,
E m o t i o n a l S t r u c t u r e a n dH o m e s i c k n e s s    R e a d i n g C r a z y F
l o w b y Y a nY i n g x i u Z H A OZ h e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J o u r n a l i s m ,N o r t h M i n z uU n i v e r s i t y ,
Y i n c h u a n 75002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Y a nY i n g x i u s h o w sw o m e n  s l i v i n g s t a t e a n d g r o w i n g s p a c e i n c o m p l e x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r o ma u n i q u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en o v e l C r a z y F戒爱 郭燕
l o w c o m p l e t e l yp r e s e n t s t h eh e r o i n eH eG u o e r  s p r o c e s s f r o ma l i t t l e g i r lw h ok n o w sn o t h i n g a b o u t t h ew o r l d t o b e i n g aw i f e .H eG o e r g o e s t h r o u g h t h e t r a u m a t i cm e m o r i e s o f h e r y o u t h a n d t h e e m o t i o n a l c h o i c e s s h e f a c e s a s a na d u l t ,a n d f i n a l l y r e t u r n s t oh e r h o m e t o w n .T h e t e x t s h o w s t h e f e m a l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a c t i v e c o mm i t m e n t t o s o c i e t y a n de x p l o r e s p o s s i b l e p a t h s f o rm o d e r n p e o p l e  s s p
i r i t u a l o u t l e t .K e y w
o r d s :Y a nY i n g x i u ;C r a z y F l o w ;t r a u m a t i cm e m o r y ;e m o t i o n a l s t r u c t u r e ;h o
m e s i c k n e s s ㊀㊀严英秀作为一个西北的藏族作家,
她的视野并没有局限于西部地区或者民族身份,而是指向了普遍性的现代社会内容.严英秀的小说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跌宕起伏和复杂曲折,而是在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中蕴含着对时间的敬畏和尊重,对于时间的流逝以及已然形成的当下虽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无措感,但更多的是蕴藏在这伤痕下坚不可摧的力量以及反抗绝望的凛然.这并不是对希望的盲目相信,而是面对苦难坦然的迎接.
«狂流»以20世纪80年代为背景,
内容涉及到亲情㊁友情和爱情,讲述了何果儿童年时期的婚姻风波和自己与曾经的爱人彭歆之间存在的某种特殊的情感,与好友燕子㊁李菲菲㊁章蕙㊁
苗尘㊁大李之间的悲欢离合,何果儿在经历了与彭歆㊁康楠的感情纠葛后,最后与常翔东修成正果.文本书写了单纯美好的校园生活,进入社会后人事关系的复杂,官场的明争暗斗,二哥二嫂的婚姻困境,下海后的职场冷暖,回京后的人事沉浮,以及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带给故乡和亲人的深重灾难.严英秀非常喜爱音乐,她以齐秦的音乐作品
«狂流»命名该部长篇小说,里面有一句歌词是 没有人能挽回时间的狂流,没有人能了解聚散之间的定义 ,时光的不可逆转以及与亲人㊁爱人㊁友人的悲欢离合使得整部小说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事实上,小说题目虽为«狂流»,但通篇阅读我们感受到的并不是时间所带来的巨大压迫和焦虑
感,反而是事过境迁后的淡定和从容,是 留得残荷听雨声 .
一㊁创伤记忆:童年的创伤与亲情的撕扯
荣格说: 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 [1]心理上的体验和感受会形成一个人对世界的总体认识和理解,从而影响对待人生的态度㊁处理事情的方法.创伤记忆作为一个人普遍存在的心理体验,是个体生命独一无二的客观存在,在一定时期会对个人成长起消极作用,然而,正是这种创伤带来的 撕裂 才能够促进个体生命的思考和体悟,如赫拉巴尔所言, 我们唯有被粉碎时,才释放出我们的精华 [2].不过需要特别指出,这里并不是把创伤记忆神圣化,因为我们
是为了 阳光 而来到这个世界上.
童年时期的创伤记忆作为一个女性生命最初的体验对何果儿性格的塑造以及对她今后的人生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幼时的果儿也无意卷入的爱情风波中,无论是和一起与父母抗争,还是被母亲当成眼线监视,都是被大人操控的玩偶.母亲责怪年幼的果儿: 你不是去玩了,就是睡着了,我要是在你身边安顿一只小猫小狗,都还比你管用呢,真是白费心! [3]年幼的果儿潜意识里对的情人彭歆产生情愫,由于这复杂幽微的情感,果儿无意当中成为和彭歆分手的推动者,这份罪恶感一直像一块石头一样重重地压在还未成年的果儿心头,直至果儿成年,这份创伤记忆依然像阴霾一样在果儿的心中挥之不去,这是她成长的羁绊,也是何果儿之所以成为何果儿的原因.
«狂流»从女主人公何果儿的童年开始叙事,以儿童鲜明且独特的视角观看成人之间的是非纠葛,并时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开始就充斥着一种父母对儿女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并不陌生,它存在于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之中. 一般情况下果儿不挨打,要是果儿挨了打,说明家里大人的情绪遭到了非常情况.就像此刻,妈妈打果儿就是打给看的. [3]7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大人情绪宣泄的一个工具,那么作为弱者的儿童只能在成人之间的矛盾中承受不断被撕扯的痛苦. 你一个毛孩子,装什么机灵,逞什么能  我先打断你的腿 [3]5诸如此类的话数不胜数.要知道母亲的话语看似为孩子好,但句句刺痛着果儿幼小的心灵,恐怕这世间最无声的悲剧就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却做着 吃人 的事,所以鲁迅呐喊 救救孩子 .
孩子的视角永远是干净且纯真的,他们看不懂成人世界的恩恩怨怨,而成人仗着自己所谓的
权利 经常自以为是地侵入孩子纯净的精神家园,这就造成孩子的主体意识就被成人无情的消磨殆尽,这种创伤是很难被治愈的.何果儿的童年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得不牵扯进成人的感情纠葛中是中国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灵创伤,而这种伤痕的印记贯穿何果儿的成长始终.某种程度上说,作者是在唤醒人们的意识,如何让成人不仗着自己的强势地位去控制和欺压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有人说,尊老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尊老学会了,却永远学不会.何果儿是中国儿童的一个缩影,家庭条件还不错的何果儿已是如此,更不用说其他孩子.这也表现在母亲竟然以生命作为威胁干涉的婚姻,果儿与之间有时是对抗父母的同谋,在特定时刻她们是相互依恋的,而在某些时候也打着为妹妹好的旗号,成了父母的同伙,她们相互依恋的同时也相互撕扯着,但血浓于水,何果儿与㊁父母之间不管如何争吵,他们
永远是最亲的人.尽管何果儿后来与曾经的恋人彭歆在一起,她与之间的亲情也是永远剪不断的.
亲人是牵扯何果儿永远的根,无论亲情之前如何错位,他们的根永远连在一起.于是,他们就在相互撕扯与相互依恋中共生共荣.这也是为什么何果儿辗转多个城市最终还是回到故乡江城,这种复归是肉体的回归更是精神的回归.面对童年的创伤记忆和亲情间的撕扯,何果儿当然是痛苦的,但是这种成长的阵痛仿佛是每个人生来就会必然经历的,尤其是当它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接受它的存在,并思考其内蕴在历史文化中的痼疾.
二㊁情感结构:爱情的博弈与女性的成长
«狂流»以爱情为主线,辅之以亲情和友情的叙事.爱情作为原动力注定着各人物的悲欢离合.苗尘是何果儿上大学后第一个追求她的人,苗尘是个浪漫的诗人,身上带了点痞子气,他的爱显然是冲动的,不成熟的.在那封求爱信里,苗尘极力夸赞何果儿登台演唱带给他的震撼,可以说苗尘喜欢的是那个在舞台上发光的何果儿,当何果儿读到这封信时觉得里面的那个人不是自己,她明白一旦她的光环褪去,诗人苗尘的爱也会消
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她只是欣赏苗尘的文笔,而将自己置身事外,他们的感情自然无疾而终.彭歆可以说是果儿的初恋,她在他还是的恋人的时候就隐隐约约喜欢他了,所以他之于她是梦里的神一般的存
在,不允许他身上带有一点人间烟火味儿,更何况他利己到以 出卖 果儿的室友来获得果儿留校的资格,果儿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原来神一般的存在也做出如此不堪的事.
«日出»中陈白露说: 好好地把一个情人逼成了自己的丈夫,总觉得怪可惜似的. [4]所以无论她与他之间的结合经历了如何艰难的历程,也许潜意识里她就不愿意他陪自己过琐碎日渐消磨的平庸的日子,她宁可永远把他放在心里那块净土里,这与人间的柴米油盐自然是相悖的.正如何果儿说: 彭歆于我,不同于我们身边这些情侣,不同于唐嘉中和章蕙,彭歆是那个高大的英俊的大哥哥,是被我们亏欠了辜负了的痴情人,是讲台上字字珠玑神采飞扬的老师,是被我们仰视崇拜的偶像,他也是生活中对我百般疼爱严格有加的兄长,是会玩各种花样淘气幽默的恋人,但他不可能是丈夫.因为,我无法接受,无法正视,他的不完美. [3]267
康楠是介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人,理想达不到,现实也不可能完全回去,所以他自己就游离在现实与理想的两难之中不可自拔,在追求爱情的路途中不如彭歆般主动出击,也做不到常翔东的以退为进,所以他和何果儿注定没有结果.何果儿之于康楠正如彭歆之于何果儿,这么好的男人做丈夫可惜了,那么也可以说,这么好的女人做妻子可惜了.由此可见,爱情是飞蛾扑火式的,适合存在于精神层面,婚姻则是不得不陷入到现实层面,正如鲁迅所说: 结婚之后,也有大苦,有大累,怨天尤人,往往不免. [5]婚姻是水落石出,是人间烟火,是物质层面对于琐碎消磨下的日渐平庸的不断忍受与反抗.何果儿利用人际关系帮助常翔东到工作支持他的艺术梦想,他们有着对理想的共同追求,也生活在同一片现实中,他不是
神,是实实在在的人.她可以为他去广州,他也可以为她去江城,不是彼此互相要求和索取,而是愿意牺牲自己达成对方的成熟,他们二人的结合是自己的选择也是命运既定的归宿.
二哥二嫂的婚姻风波是该部作品中出人意料的一个部分,何果儿来到深圳后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二哥的出轨,曾经令人羡慕的一对神仙眷侣怎么会走到如今这步田地,是何果儿百思不得其解也无论如何不愿意相信的事情.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二哥虽然是犯了实质性错误的那一方,但是他竟然批判了二嫂一夜,仿佛把他出轨的原因都归咎于二嫂. 他说我不够温柔,没有女人味,说我自私强势,独断专行,说我工作家庭拎不清,心里只有钱,说我庸俗偏执,疑神疑鬼,越来越像那些没有文化的婆婆妈妈. [3]359面对二哥这样的指责,二嫂由对丈夫背叛的愤恨转变成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她开始觉得自己的婚姻会变成这样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虽然二嫂最后决定不离婚了,但是已经破裂的关系是无法被修复的.虽然两个人的负重前行比一个人更加容易一些,但是婚姻一旦有了背叛就再也回不去当初的模样,就好像破镜不能重圆一样.进入婚姻的爱情褪去了最初的光环,它更像是一场博弈,谁也不肯轻易退场,在博弈的过程中虽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战斗,但想要毫发无损也并不容易.
李菲菲是整本书中个性最突出的女性,何果儿是她最好的朋友,李菲菲是何果儿的青春和成长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由于从小被母亲抛弃的特殊经历,形成了她极端㊁真诚㊁果敢的性格特征,在女性还没有完全被解放的年代就显示出了女性不愿被世俗约束的自由特质,她也唤醒了何果儿骨子里原本存在的渴望自由的天性,李菲菲说她自己好不彻底,坏不彻底,总感觉自己是空的.生长在健全家庭的何果儿自然
不会感同身受,一方面她同情李菲菲,另一方面她对她的向 坏 的一面感到恐惧,于是果儿不停地拉拽着自己的好友李菲菲向上爬,但是李菲菲身上所携带的固有因袭又不自觉地拉拽着她自己向下以致最后跌落深渊.她们的友情总是游离于世俗规范内外,但李菲菲就是李菲菲,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以被改变的,她最后还是彻底向 坏 了,她的去世带给何果儿非常大的悲痛.李菲菲像一道流星划过何果儿的生命,她曾照亮了何果儿的学生时代,却最终逃不过 陨落 的宿命.何果儿的另一位好友章蕙是完全行驶在大众所认为的正常的人生轨道,努力学习,从不越矩,与李菲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章蕙尽管始终行驶在人生所谓的正轨中,但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捉弄,远嫁之后以为可以过幸福安稳的生活,但她的丈夫最终因贪污被捕入狱.章蕙依然选择不离不弃,勇敢地面对生活带给她的苦难.
«狂流»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的长篇小说,严英秀不仅仅是写女主人公何果儿的成长,包括围绕在何果儿身边的众多女性,何卫红㊁李菲菲㊁二嫂㊁章蕙等众多女性的情感经历和她们面临的精神困境,共同呈现了各个层面的女性的成长空间和当代女性在面临婚姻选择和人生各个阶段的大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貌,这样全面且立体的呈现女性的成长在当代作家中并不多见.通过«狂流»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主体性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值得欣喜的是,女性正在寻自我并逐渐走向自我.
三㊁故乡之思:重返故乡与精神重建
王德威在«原乡神话的追逐者»中说:  故乡 不仅只是一地理上的位置,它更代表了作家(及未必与作家 谊
属同乡 的读者)所向往的生活意义源头,以及作品叙事力量的启动媒介. [6]故乡江城是何果儿生于斯长于斯的原乡,这里是肉体的栖息地,更是心灵的避难所.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大多向往城市生活所带来的新鲜和虚荣,也有一些人只是在身心俱疲的时候才会回到故乡,享受短暂的 田园美 ,而选择忽视艰难和痛苦.
«狂流»的叙事不同于这种从个体利益出发的短暂回归,因为这是女主人公何果儿深思熟虑后的主动选择,作者有意识地要使人们回归有根的状态,这种寻根并不只是表现为故乡之思,而是付出实际行动的归乡.然而,这种归乡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被迫回乡或被城市遗弃,是在历经人世沉浮后承认自身的有限性并不断与之战斗的精神力量.从更大的意义上说,是当代知识女性对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主动承担.正如严英秀在«在西部写作»中写道, 西部作家更强烈地感受着山川河流痛失往日面貌的滋味,我们的问题㊁我们需要突破的地方也许都在这里,即如何用手中之笔有力地表达我们失乡㊁寻乡的精神历程 [7].
在得知故乡地震,亲人罹难后,决意在外地发展的何果儿选择回归故乡,在这场地震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而牺牲,这场地震给整个江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而的去世带给整个家庭的创伤也是无法想象的,父母一夜之间无人照料,夫失去了妻子,茜茜失去了母亲.于是,何果儿放弃在外地的工作选择回到江城当语文老师,果儿的丈夫常翔东为了陪伴自己的妻子也选择追随果儿回到江城,当了一名美术老师.一方面他们夫妻二人支撑起整个家庭,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另一方面为遭遇过重大自然灾害的江城的恢复和发展贡献出属于他们的一份力,他们这代年轻人主动承担起维护家园,重建家园的责任.
他们的回归使得灾后的江城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为满目疮痍的江城增添了一份希望与活力.
«狂流»一开始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故乡江城经历了地震之后,在墓前发生的一幕,一切都已回归平静,何果儿㊁彭歆这两个曾经的恋人来到何卫红的墓前,在经历了一切风云变幻后,何果儿和彭歆的感情已经由爱情转化成亲情了,那条象征着和彭歆爱情的红纱巾此时此刻还是那么鲜艳明亮,但是世事无常,已经物是人非.何果儿已经嫁人,何卫红在这场地震中丧命,彭歆让这条红纱巾随风飘去,这暗示着爱情的消逝,它将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彭歆与故乡江城,与妹二人的感情,像 一缕缭绕不绝的红的云.一朵燃烧的云 [3]3. 他松开了手,红纱巾 哗 地展开,在猎猎的风里飘荡开去.像一面断了线的风筝,飘向更高的山,更远的风. [3]2这条曾经代表着爱情的红纱巾,现在已经升华成一种更加普遍的㊁共通的情感,正如鲁迅所说,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8].这时间的狂流如今已将现实的种种苦难和悲欢磨平,现在的何果儿和彭歆平静㊁淡然,面对着卫红的墓碑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时间被拉长,这种热烈而浓厚的情感不再限于个人的恩怨是非,而是转化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故人深深的怀念.
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9]我们总是在与他者的对照中明晰了自己的定位,要想看清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离开他,这样才得以看清他的全貌,离去后再归来,会对故乡有不一样的认识.«狂流»的视线随何果儿从江城到玫州㊁深圳㊁广州㊁北京再回到江城移步随形.值得一提的是,何果儿由江
城出发,历经沉浮后又回到江城,外在形式表现为 始于江城,终于江城 的圆圈式结构,在转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江城,对故乡有了更为清晰和成熟的认识,这自然与一直生活在故乡的人不同.以何果儿为代表的知识女性的选择意味着她们在某种程度上窥破了物质幻影,不再迷失于城市的灯红酒绿,而是忠于职守地去接受现实带给她们的苦难,并勇于承担更宏大的历
史使命  对故乡的重建.
«狂流»这部作品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摆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使得他们的成长不再局限于对物质的追求而朝向精神的方向迈进.社会需要这样有责任有魄力的年轻一代去承担,显然严英秀关注到了这一点,这就意味着文本不限于书写女性在爱情中的沉溺,这种思考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对女性的成长有启发性,还为现代人的精神出路探求可能的路径.
四㊁结语
本文从创伤记忆㊁情感结构与故乡之思三个维度,剖析读解了«狂流»这部作品.严英秀不仅仅写青春㊁人性,还书写了女性在人生困境中如何与命运进行抗争,在爱情和事业达到所谓成功的标准后,又因故乡的需要和对传统孝道的遵循,而果断地放弃取得的成就返回故乡,展现了当代女性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和坚守.何果儿经历了年少时期的创伤记忆,成年之后所面临的情感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没有选择继续向外探求,而是向内转.值得注意的是,严英秀在书写女性时不只关注女性自身,而是将女性置
身于复杂的历史㊁社会背景当中,从而使得«狂流»不仅具有文学艺术的审美性,而且具有文化思想的丰富性与厚重感.
ʌ参考文献ɔ
[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7:124.
[2]博胡米尔 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130.
[3]严英秀.狂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22:29.[4]曹禺.雷雨 日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77.
[5]林贤治.无声的中国鲁迅散文[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296.
[6]王德威.原乡神话的追逐者[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225.
[7]严英秀.就连河流都不能带她回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9:102.
[8]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24.
[9]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7.
[责任编辑:王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