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炼成记:导演薛晓路谈创作始末
《北京遇上西雅图》总票房已近3.8亿,后劲十足,有望成为内地市场最卖座的爱情电影。这部成本仅3000万的影片,公映后引发了大众的“毁三观”争议。
3月21日上映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总票房已近3.8亿,后劲十足,直逼当年拿下4.7亿票房的《非诚勿扰2》,有望成为内地市场最卖座的爱情电影。

这部成本仅3000万的影片,公映后引发了大众的“毁三观”争议。近日专访影片导演及编剧薛晓路,讲述《西雅图》的幕后锻造过程——“跟孕妇谈恋爱”是如何在妥协和坚持中诞生。

缘起:从赴美生子到跟西雅图谈恋爱

“我一直想拍一部不接吻、不表白、不说‘我爱你’,也没有床戏的爱情片;看看它能不能成功。”这是导演薛晓路拍摄《北京遇上西雅图》最初的创作动机。

薛晓路的一位朋友在赴美生子,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男方出事,孕妇在怀孕期间几经波折……差点母子性命都难保。拍完导演处女作《海洋天堂》之后,薛晓路就一直琢磨这件揪心事,甚至做了很多调研,想拍一个孕妇谈恋爱的故事。

她试着把想法告诉了安乐公司总裁江志强——这个曾帮助李安缔造《卧虎藏龙》奇迹的出品人,也是《海洋天堂》的投资人。江志强起初的回复很直接:“没有男人会对孕妇有欲望。”

然后,江志强递给薛晓路一张《西雅图夜未眠》的DVD,并问她是否有翻拍的可能性。薛晓路的拒绝也很直接:“把一个发生在90年代美国的爱情故事放在中国,毫无现实意义。”在北京电影学院执教多年,自己也是编剧,跟陈凯歌合作过《和你在一起》,薛晓路对翻拍这回事毫无创作欲望,她压根就不认为,一个电话就去寻真爱,这种故事还能发生在当下;即使真的可能发生,她自己也写不了。

但这张《西雅图夜未眠》的DVD还是启发了薛晓路:它是向50年代的《金玉盟》致敬,而《金玉盟》则翻拍自30年代的《爱情事件》。这类“致敬接力”的运作本身包含着极大的娱乐性,而这一“接力”的过程也代表着人们的爱情观随时代发展的变化。

“如果将这样一个“致敬”形式套用在自己的故事上,或许可以完成现实表达与娱乐性的兼顾。”因为这样的变通,薛晓路当初的“孕妇爱情”构想,与江志强的“翻拍《西雅图》”连在了一起,《北京遇上西雅图》有了最初的雏形。

创作:从惨烈的现实到温情浪漫

投资人江志强仍对“孕妇恋爱”的故事并不放心,他反复问薛晓路:“女主角挺着肚子的戏份到底会占多少”;薛晓路给出了的答复是,“大肚子戏份约1/3到1/4”,并尽量把孕妇往“可爱路线”塑造。

薛晓路对“华人月子中心”进行大量采访和调查。她发现大致有三类女性在“越洋生子”的体中值得注意:1、因各种原因无法结婚的孕妇,2、正在怀第二胎的孕妇;3、女同体。这些孕妇都是因为要规避国内的法律法规或无法忍受道德压力才选择远渡重洋,她们虽然都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也有着诸多的心酸和无奈。根据这三类体在剧本中塑造了三个主要形象,即后来“汤唯、买红妹和海清”的角原型。

现实中这些人的结局远没片中美好,甚至有很多虐心、惨烈的故事发生,但薛晓路仍然认为怀孕本该是件美好的事:“可能因为我自己也身为人母吧,我不接受母子双亡那种结局,我也不认为惨烈的作品才深刻,在这点上人们一直有个误区。”这样给《北京遇上西雅图》 定下了主调,这是“一个温情的、浪漫的,有些私情绪化的故事。”而代表“未婚先孕体”的“文佳佳”一角便成了承载这些影片特质和情绪的主要人物。

制作:跟投资方和现实的一场博弈

2012年年初,影片正式开机,“预算和时间”成了薛晓路与片方博弈的焦点。不到3000万的成本,30余天的拍摄周期,让她只能选择拍摄成本更低的温哥华进行拍摄,出品方派在片场的监制也对可能出现拖期或超支的要求都进行了严格审查。

在后期制作阶段,片方曾对电影本身提出两点要求:1、以倒叙方式剪辑全片;2、缩短影片时长。

按照片方的意见,薛晓路剪辑了一个倒叙版。但江志强是个非常懂创作的人,他一看就知道,这么剪出来确实没法看。

片方提出,圣诞节前的段落和两人分开后的部分有些冗长,希望片长能够有所控制,也能为多争取几场影院排片。但薛晓路从创作角度看来,《北京遇上西雅图》并非一个简单的爱情电影,她希望观众可以在片中看到一个女性“由别人的附属品到自力更生”的成长过程,而这两个段落恰恰是体现“文佳佳”成长的必要片段。

思前想后,她把吴秀波和汤唯的一场“吻戏”删掉了。“这点我和老板是达成一致的,因为文佳佳和弗兰克如果接吻了就代表她的一种背叛和不清白,这不符合整个戏的调子。”

关于海清角的处理,片方担心渲染这个角的性取向会在审查方面遇到阻力。而薛晓路却认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终究是部现实主义作品,它一定要有现实主义的元素在其中,“这些已然成为社会现象了,凭什么不能出现在电影中呢?创作者需要勇气。”最终双方决定保留这个角但修改了旁白,薛晓路也对角的性向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做到观众“心知肚明”而又不留把柄。
 
几经删改,《北京遇上西雅图》最终以如今的面貌呈现于世人。在被问及最终的版本体现了自己多少想法时,薛晓路给出了85%—90%的百分比:“不过这可不是我对影片的满意度啊,它只是表达自己想法落实在片中的百分比。”

争议:毁三观是过度解读?
《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已近3.8亿,圈内口碑也相当不错,对于一部3千万投资的爱情片而言,这绝对是胜利。但是该片直视社会现实,所呈现的价值观也遭到了不少媒体人、影评人的讨伐,争议不断。

只要提到“漂白小三”的论调,薛晓路声音都会提高,话语里都是愤怒,她连用三个“扯淡”两个“胡说八道”予以回击。她并不赞同影评人对这部电影的“多义性”解释,保持自己的“最终解释权”。西单女孩如果

刘仪伟参加了影片的拍摄,但所有的戏份均被删掉,只留下了几处“配音表演”。为此,薛晓路还特意请刘仪伟吃饭以表歉意。这位“老钟”没能出镜的原因,是因为,她想让这个角变成一个中国权贵的象征符号,有钱有势就要包养女人的那种。如果让这个角具象化,具体到某个演员、某个形象,便会削弱它对这一体的代表性。

文佳佳是“拜金女”的说法,来是宣传公司的主意,“与我无关。”对观众或出于挑刺或出于热情所做的一些分析,她也认为是过度解读。

“这部影片体现的是我个人的价值判断。我觉得无论男人女人都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承担,小三式的附属品生活方式,我是根本不认同的。所以我才在片尾让文佳佳成为一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
( 转载自:new…15097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