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家乡的音乐——国家级中学音乐教材安徽地区的乡土
颜诗斌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200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与安徽音乐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安徽省初级中学音乐教材.在乡土化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他们的编撰实践中有许多值得借鏊的有益经验,同时在乡土化教学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思考。
关键词:安徽省中学音乐教材;乡土化;民族音乐文化故乡的原风景mp3
一、国家级中学音乐教材在安徽地区乡土化的背景
根据中国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89)中“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各地区音乐教学的特,各地各学校可自选乡土教材,其比例可占教材内容的20%”的精神.中国大陆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一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为了贯彻落实大纲的精神。并结合当时的教育现状,安徽省义务教育《音乐》教材(大纲本与课标本)编写组于2002年上半年正式开展了具有地方特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组由安徽省教学科研部门的有关专家和部分既有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又有丰富教学
经验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组成。历时一年,这套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与安徽文艺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带有地方特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教科书终于面世了。
:、文本分析
1.教材增加了单元内容
为了突出安徽本土音乐文化的特征.体现课标本教材板块式编写的结构特.新编教材在人音社课标本教材原有的体例、框架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适合安徽本土的教学内容,并以单元主题形式呈现。教材的编写力求突出音乐技能的学习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进行探索和创造。
2、文本添加内容的主要类别
笔者将之与人民音乐出版出版的统编音乐教材《音乐》进行了文本比较。发现在原有的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安徽本土音乐很少,仅仅只是一首《凤阳花鼓》和黄梅戏《满工对唱》,而安徽地区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没有涉及到。可以看到在新编订的教材中。加入了大量安徽省的乡土音乐内容。其中各种优秀的艺术种类.如民歌、戏剧、曲艺、歌舞等都有涉及;这些作品一般为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经典
的作品。
三、乡土教材的使用情况
笔者从调查中了解到.乡土化教材比起原来的统编教材更贴近生活实际.统编教材的所选人的教学内容.有些离同学们生活的地方太远.加上文化的差异,学生稍感陌生。在学生内心达不到一种共鸣.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运用了本地的乡土教材之后。这些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同学们从自己身边最熟悉、与自己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的音乐学起.从自
172己的音乐“母语”学起.充分体现了冈地制宜、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课后学生还经常唱起这些歌和戏曲。
教材采取图解(如在七年级13册教材中的“花鼓灯”部分)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理解音乐及其构成。在教材七年级七单元中的实践与创作部分.教材配有安徽本省的地图.学生在“安徽地图”上自己家乡的位置并唱一首自己家乡的民歌.这种采取跨学科的知识关联手法.把省内各地民歌与其地理位置充分联系起来.既实现了民歌的空间定位,又实现了学科综合。
四、在乡土化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本文研究的结果表明.安徽省乡土音乐教材在教学文本、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
力。但应该看到.国家级教材的乡土化是一个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个教材编写的过程.还包含了地方文化资源的引入,师资培训.甚至是地方文化的重建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与一线老师的交流得知:一些老师对地方传统音乐并不熟悉.因此也给教学带了一定的困难,这些现象既反映了师资培养中民族音乐教育的薄弱与课程资源的缺失.同时也凸现了师资培训与资源建设的关键性与重要性。
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和音乐艺术院校已经意识到.国家级教材乡土化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具有民族音乐素质的师资。有些院校在师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民族音乐课程,并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设地方音乐课程。使未来的音乐教师真正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的索质。
结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我们要将其精髓揉进到学校音乐教育之中。期待更多的人参与到将我们各民族各地域传统音乐文化资源重新引进学校教育的工程中来.为我们本土文化的传承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谢嘉幸(2006).《反思与探索——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112006北京国际音乐
教育论坛论文集。
【2】安徽省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组(2003).《安徽初中音乐教材目录》安徽文艺出版社(内部资料)。
【3】音乐课程研制组编写(200U.<;金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一九年级【M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5罗琴(2005).《音乐教材编写理念、内容及方式的全面突破》Ⅱ1,《音乐教育)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