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曲《故乡回忆》赏析
作者:罗伟胜
来源:《艺海》2010年第05
        《故乡的回忆》这部作品创作于1961年。作者孔建华先生回忆:在阔别家乡13年后的1961年他带着对家乡的一片思念之情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当看到家乡的麦田一望无际小麦像海浪一样在风中翻滚,当春风吹来阵阵的麦香,他的思绪慢慢的回想起家乡过去的苦难岁月,在那个动荡的旧社会年代,可谓是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上多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绝收,人民到处流离失所,乞讨为生,那种凄惨的场景永远铭刻在他的心底。现如今,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乡的原风景mp3深深的打动着孔建华先生,于是他萌发了要将家乡的聚变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念头,回到武汉后,他以很快的速度创作完成了这部具有浓郁河南地方音乐风格的且日后成为他经典代表作之一的《故乡的回忆》。
        在《故乡的回忆》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河南地方戏曲豫剧抬花轿慢二八等音乐素材。孔建华出生在河南省中牟县晶店村,父亲是一位小学音乐教师,善弹风琴叔父善于吹笛弄箫,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予具有音乐天赋的蒙童的心灵以极大的启迪。河南省在戏剧之乡
的美称,豫剧、曲剧、 越调、坠子以及民歌、民族乐器非常丰富,也非常普及,几乎人人会唱,人人会哼。他耳濡目染,熏陶渗透, 旋律过耳立可效仿,一直到后来参加了工作,他在童年听过的剧戏唱段,还能熟背于心。孔建华先生说,这些调子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我的血液之中了,这些都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故乡的回忆》全曲根据乐曲的标题提示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美好的故乡、”“解放前欢快的今天”,从乐曲的音乐结构上来看,乐曲则可以分为引子、呈示部、插部和再现部四个部分,属于有再现的三部曲式,这也是同时期笛子乐曲创作的主要曲式结构。
        一、引子
        乐曲的引子由自由节奏的散板构成。这个部分主要描写的是家乡美丽的田园景,旋律优美、舒展、广阔而意境深远,仿佛大地苏醒、晨雾飘香,随着旋律的进行逐渐将听者的思绪拉进了一个遥远的回忆之中。由于整个引子部分篇幅较长大,高低音区转换频繁,力度变化很明显,情绪此起彼伏,加上在全按为5的指法上需要大量运用循环换气演奏技法,以达到音乐与意境的统一,所以这对演奏者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引子部分大致可以分成为两个乐句:a1,1-8小节;a2,9-10小节。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A句与豫剧《女贞花》、《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
中的引子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乐曲的引子a1句很明显就是b1的直接变体,其主干音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几乎一致,只是主干音的时值被拉长,中间镶入衔接式的连音。同时母曲的引子在b2上结束,以徴音结尾,而乐曲则是从a1转入对a2的描述,通过商音继续往下发展,最后乐思停在宫音的长音上结尾。
        引子部分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演奏指法如:三度的快速颤音,先颤再打,颤音和打音由慢渐快交替等,在跟孔建华先生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他反复强调这些在整部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特殊指法,并指出这些特殊指法的来源是模仿豫剧的唱腔。因为在孔建华先生的作品中,类似与这样的指法很常见,所以这种特殊的演奏指法也成为了孔建华先生笛子艺术风格的特征之一。
        二、呈示部
        这个部分的音乐采用中板速度和一板一眼节拍,力度平稳,以级进音型为主,音区跳动很大,旋律欢快流畅,情绪在流畅中起伏,竹笛与乐队的对话具有很强的舞蹈性和歌唱性的旋律特点,描绘了现实生活的幸福与祥和的气氛。.呈示部的音乐素材来源于豫剧曲牌抬花轿”,由于该曲牌较为常见,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分析。
        另外,在呈示部与插部之间有一个三小节的衔接散板。它凭借简简单单的几个音一改中板舒畅祥和的的情绪,急转直下把气氛急剧的拉到慢板哀怨丛生、如泣如诉的情绪当中。为了使呈示部与插部的两种情绪能够自然的衔接,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二八板的交织板——“哭二脖”(交织在上韵唱飞板,下韵唱紧二八之间,由三句哭腔组成的特殊唱法,主要用于表现角突然遭受巨大刺激时的极度哀痛之情)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衔接的散板就直接出自于这个素材,只是作者把音区在原来基础上拉宽到三个音区,并呈阶梯式下滑,力度强弱对比明显,并安排了大幅度气颤音,更有开六孔到最低音的垛音,以及两个小三度的下滑,使情绪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几个层次的跳跃,到达催人泪下的慢板,一点都不觉得突然。
        三、插部
        这个部分为4/4拍的慢板,是全曲回忆性的核心段落,乐曲感情刻画细致入微,迂回曲折,音区从低至高,力度由弱渐强,以至于在最后六小节出现最高音,力度出现ff ,乐队也为了烘托气氛起到了帮衬作用。感情在这41小节中,时而激越,时而叹息,时而坚定,时而徘徊,每一处感情的变化,无不使演奏者都想彻底释放心声。整段是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回忆和控诉;其情节发展
丝丝入扣,发人深省!
        乐曲前12小节作者运用大量变徴到角音的滑音,配合不规则的气颤音,便产生了近似抽噎、哭泣的效果。再加上速度缓慢,音区偏低,旋律线条大多呈下行叹气式处理,使慢板一开始就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之中,尽管56小节引入了商音作为主音,调性有所游移,但顶针进入的7-12小节又把感情拉回原基调,且乐队与竹笛的相互对答与反复更加重了这种语气,最后以开六孔到最低音的垛音结束在长音徴上,预示着幸福的憧憬一次次的破灭而变的遥遥无期。
        乐曲在的连接处出现了两小节中高音区弱奏,让人看到了一丝幸福的希望,却又似乎很渺茫,而这足够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听者的神经也稍加的能够放松一下。
       
        当乐曲进入的阶段,音区转为中高音区,力度变成mf,加以大幅度的气颤音,积蓄了许久的感情得到了第一次释放,压抑已久的悲伤气氛终于被打破,这也形成了慢板的第一个小高潮。在短暂的发泄过后,持续到15小节的清角音处就以强音的突然停顿而嘎然而止,短暂的停顿后通过变徴到角音的较长滑音,伴随着不规则的大气颤音把音乐又拉回到痛苦的煎熬当中。
这种演奏上的大起大落的感情处理,更加增强了乐曲的戏剧化冲突的特点,同时也为演奏者的技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接下来乐曲通过大幅度的腹震音的交替、滑音和气颤音的结合、竹笛与乐队的呼应、甚至哭腔的写实手法等等多种表现手法,极度烘托出剧情的悲伤气氛,这种手法在《俺红娘心肠硬见他也悲伤》等豫剧曲牌中都曾大量运用。
        慢板的高潮部分是。乐曲在短短六小节中,音区跨度为三个八度,且从低到高,力度大幅度渐强,终在十五小节处音区到达最高,力度高达到两个f,乐队同时也加进来大齐奏,乐曲顿时气势磅礴;积蓄了所有的愤怒、压抑、痛苦在此得到了最强有力的发泄。
        四、再现部
        为了延续慢板部分的激情,乐曲转入快板泼墨式的挥洒,犹如撕心揭底的呐喊。作为呈示部的动力再现部,在原来呈示部46小节的基础上扩充至105小节。速度快了很多,力度持续渐强,中间插入反复音型的渐强。
        见谱例
       
        加入极似垛板的和以及重复音型的反复运用,力度的不断加大,使气氛在热烈中仍一步步往上攀升,情绪异常激动。最后以颤音的长音使所有情感聚集到一起,推向了高潮。59个小节的扩充发展显示了作者高超的作曲技能,也把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整首乐曲通过描写故乡的美丽和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回忆,以及对新社会美好生活的赞颂,充分表达出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曲语言简练,风格质朴,旋律优美,感情挚深,乐曲时而激越酣畅,时而如泣如诉,明暗对比,大起大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回忆的复杂情感。由于孔建华先生的演奏功底扎实,加之音乐语言通俗畅晓,演奏时声情交融,听来气韵淋漓,如同心声之流淌,达到了高度的完善,使听者得到了完美的艺术享受,1963年孔建华先生在香港演出完《故乡的回忆》后,香港的媒介是这样评价的:“听了孔建华先生的演奏,像听一部交响乐一样,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此曲演出卅余年,但久演未衰,仍有强烈的舞台效果,建国卅十周年时曾被全国评为优秀曲目。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李佳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