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总第69期) 2009年3月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x i R a d i o&T VU n i v e r s i t y
N o.2
M a r.2009
陌生人的孤独寻根逆旅
———解读V.S.奈保尔的《抵达之谜》
◆史 龙
(天水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摘要:奈保尔是当代“换语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奖,由于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外来的思维方式和多重文化身份使得他的创作中的“寻根”主题得以凸现,对其小说《抵达之谜》进行分析,进而展示主人公及作者作为陌生人在孤独中的寻根逆旅。
关键词:《抵达之谜》;陌生人;孤独;寻根
中图分类号:I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50(2009)02—0077—03
  一、引言
在现代英国文学创作中移民作家异军突起,由于其特殊人生经历及多重身份使得他们的创作中“寻根”与文学的关系得到了明显的凸现和引人注目,一大批移民作家出于对自身身份的寻,在异国他乡用创作的方式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在他们的写作中不可避免地突出了文化身份与心灵归宿的寻及选择。他们的创作构成了人类迄今为止文学创作的最丰富复杂的景观之一。
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V.S.奈保尔就是一位执著于寻根的作家。V.S.奈保尔1932年出生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裔家庭,父亲是一位兼职作家,对其成长具有深远影响。18岁时他获得了政府奖学金,来到英国牛津大学专攻文学,由于出的创作于1990年得到英国皇室的封爵。在他2001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曾获得过毛姆奖,布克奖等不少重要文学奖项,2001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学院把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授予了他,以表彰他用“敏锐而真实”的笔调,从一个“被流放者”的孤独的视角出发,向世人生动地展示了在巨大变化中的文化冲突和受压抑的历史现实。
二、外来者的陌生孤独感
《抵达之谜》是他1987年发表的,这部作品具有明显的自传性,奈保尔将自己的生活转化成了写作的材料,描绘了他从特立尼达到英国的大转移和在英国南部一个有着殖民背景的庄园的静居生活,这是一位殖民地居民在压迫者古老的土地上作为陌生人孤独地寻根的故事。《抵达之谜》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杰克的花园”讲述的是主人公在英格兰威尔特郡的乡村生活;
收稿日期:2008—11—20
作者简介:史 龙(1979—),男,甘肃民乐人,天水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第二部分“旅程”讲述主人公从特立尼达来到英格兰的移居生活,以及他为了成为作家所付出的努力;第三部分“长青藤”和第四部分“乌鸦”围绕的是主人公在英格兰乡村的经历和他对其他人的认识;而第五部分以主人公回到特立尼达参加妹妹的葬礼—“告别仪式”作为结尾。
(一)“熟悉”中的“陌生”
自从1950年到英国生活算起,奈保尔在英国已很多年,头顶英国蓝天,脚踏英国大地,并且自觉地要融入英国文化,他对英国、对伦敦的熟悉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对于他自己出身的特立尼达,他承认:
“我对于我出生的新世界的农业殖民地所知甚少。而对于我对亚洲—印度教社会,那样一个移植的农民社会,我也只知道我那扩大的家族。我的全部生活,从我变得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刻起,就投身于学习,
对那种抽象的学习我曾经努力想要赋予它一些思想。然后这种抽象的思想已经转变成了在另一个国家中的文学生活的念头,这已经驱使我更进一步的,更尽心竭力的学习,已经驱使我进一步撤退。我真正的生活,我的文学生活,注定要在别的地方。与此同时,在家的时候,我在电影院里在想象之中,预先品尝到国外生活的滋味。在星期六下午,在一点三十分开始的假日电影专场之后,在黑洞洞的电影院和我们在其中生活了三个小时左右的遥远世界之后,重新走进我们的彩明亮的世界,那是很痛苦的。”
奈保尔还是发现自己总是与英国格格不入,自从踏上英国土地那刻起,自己始终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外来者。弗朗兹·范农指出: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了一种文化。可以说奈保尔这个“孩子”受到了英国文化这位“养母”的影响还是明显的,但是奈保尔天然的印度裔身份,不可更变的殖民地移民身份﹑家族文化遗传﹑印度文化的潜在影响等又让他时时感到文化上的“水土不服”与“排异反应”,同时“养母”家
·
77
·
的人们对他这样一个有着第三世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外来户也持歧视和排斥态度,这让他又时时觉得自己永远是一个外来人。“我发现自己一直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外国人,一个在成年之前就离开他的祖国和
社区的人,没有成年人的社会经验———对他者有着浓厚的兴趣,想要把他们的生活琐事和细节视觉化,想要通过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
他在成年前就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英国,尽管来之前对大英帝国无比向往,“在大城市拥有无数的书店—就如他们拥有无数上映法国电影的电影院一样。像我们自己这样的殖民地小镇和新拓居地则根本没有书店。”
“我没有读过《醉汉广场》,甚至不知道它是一本书,但我曾经看过这部电影。其好莱坞式的伦敦(也许是因为房客的关联)与《房客》一片的伦敦在我的脑海中融为一体。”
这些间接认识大英帝国的方式使得主人公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认识能力,失去了“即目直寻”的能力,他踏上英国土地后,使得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成为他作为陌生人的焦虑的原因:
“于是我以文学的眼光,或者说是文学的帮助下,来看许多事情。作为在这儿的一个陌生人,带着陌生人的那种焦虑,带着一种对于这种语言及其写作的历史的认识,带着一部分我承认纯属幻想的想法,我能在我所能看到的东西中到一种特殊的过去……小路的荒凉,一望无际的有草丘陵的空旷使得我沉溺于自己的观看方式,沉迷与我的语言学的或者历史的幻想中;使得我抒解了作为一个在英国的陌生人的焦虑。”
作为陌生人,在寻根的旅途中,他根本没有真正融入到自己想要融入的世界,而是以陌生人的眼光,通过文学的、语言学的或历史的眼光来看世界:
“我看见了一片森林,但他并不真是森林;它只是靠着我的小木屋的大房子背后的旧果园。我清楚地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但我知道我并没有在看什么。我没有什么也与之相称的东西。我仍然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虽然有些东西我是知道的。我知道我在火车上所路过那小镇的名字。它是索斯伯里。它几乎是我最先知道的英国小镇。通过第三级读本中康斯塔伯德索斯伯里大教堂油画的复制品,我最先了解了这个小镇……除了康斯塔伯德复制画的浪漫之外,我对自己身处之地的知识是语言学的。我知道`亚芬河'原本是就指沱,就像`猎犬'原来是狗的通称一样。我还知道我所住的庄园的村庄所在地的名字沃尔登肖的组成部分`沃尔登'和`肖'都指的是木头。除了雪和野兔的神化感之外,这是我为什么想到我看到了一片森林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奈保尔曾经说过:“我永远是一个外来者,用一个美国词儿来说就是:`我永远是一个舶来品'”。他还说,“伟大作家描写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我没有这样的社会,我无法分享这些作家的假设;我并未看到我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中被反射出来。”这种人在边缘的心态,导致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一种“漂泊者”和“无根人”的困惑、无奈和痛苦。
(二)逆旅中的孤独感
在特立尼达,主人公与别人在一起时向往孤独,因此他开始了一次旅行,离开了他的出生地,而在旅行途中及寄居在英国时,他又感到了孤独,他又向往看到他的同伴。但解除孤独毕竟只能靠相爱相知的人或环境,其余的人或环境只会扰乱了孤独,反而使人更孤独,因此在英国著名的巨石阵所在地索尔兹伯里平原附近的一座小山上,主人公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的孤独是可以理解的。在《抵达之谜》中,奈保尔在描写主人公的情感体验时,用得最多的便是“孤独”一词,在整书中用来表达孤独情感之处多达16次。例如:
“这种散步的孤独,那片绵延的丘陵所具有的空旷,使我能够沉迷于我看世界的方式,沉醉于我在语言或历史上的种种遐想;同时,使我能够摆脱我在英格兰作为一个陌生人的紧张感。”
“……有时候还点缀上繁忙的军用飞机拖着的长长的尾气———使我想到这是孤独中的一个新的发现,在孤独中,我在许多个下午发现了自己。”
“……但是这些云雀是我第一次注意到的云雀,我第一次观察和聆听到的云雀。它们是我在孤独中的另一个幸运的发现,另一个出乎意料的礼物。”
看得出孤独中的写作则成为奈保尔的一种自我流放的方式。在孤独中,主人公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不受他人的干扰而关注于自我的寻求,摆脱了作为陌生人的“紧张感”;在孤独中发现自己,就连云雀也成为另一个“出乎意料的礼物”;在孤独中,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只有在孤独中主人公的
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与另一个自己相遇。当主人公作为一个陌生人在孤独逆旅中也同时感受到了周围人的孤独,其中有莱斯在田野上思考自己的肉体的孤独和寻另一份工作时的孤独,有布伦达从意大利回到农舍时的孤独,有菲利普斯太太的帮手在菲利普斯太太不在时走出庄园的孤独等。
(三)“自我”身份的寻
在《抵达之谜》中,作者在观察和描写世界中试图寻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寻见证自我的文化身份。通过《抵达之谜》我们可以看得出殖民主义对殖民地所造成的后果,而对这样的破坏性后果,作者决不会相信外来观念,能够拯救殖民地;也不相信殖民地能完全摆脱西方价值观和文化观,因此奈保尔就遇到了身份所属和人格分裂的困境,这两者尤其是文化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这也是他“寻根”的原因。它是印度的印度教徒后裔,但却疏离了印度的文化传统;他的出身地是特立尼达,但这个先是西班牙后是英国的殖民地的岛国的文化和历史却没有流传下来;他接受的是西方的,主要是英国的教育,后来又定居于英国,但对英国人来说他是一个外来人,这样“无根者”的感觉早就并且一直伴随着他。在《抵达之谜》中主人公四处漂泊,追寻自己的文化之根与精神家园,但始终没有到。文化身份认同从同一原则作用下的诗性认同变成了差异原则支配下的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政治意味着异质文化冲突中文化主题的分裂和重构。
·
78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要发生改变,它们不再是国家级的城市,而是要成为世界大都市,现代的罗马;在像我们这样的岛民和在语言和文化上更疏远的人们的眼中,确立伟大城市的样式。它们要成为世界上所有野蛮之人,像来自沙漠之地的人,像阿拉伯人,非洲人和罗马人来学习何谓一流商品,文雅的礼仪和高尚的自由城市。”
可以看得出奈保尔对西方文化优越性是肯定的,这主要是因为他接受了西方的教育,西方文化价值观,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奈保尔还明确地认识到英国殖民文化必然衰落的趋势,在《抵达之谜》中,它以大量的历史和现实说明大英帝国在海外殖民统治结束后,英国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如现代主义作家笔下所描绘的那样空虚,混乱,不到家园,不到归宿。不过奈保尔也了解他自己被削弱的亚裔身份:“在写作的人格之下遮盖这个殖民地印度人的自我,我对自己的写作材料和我自己的伤害都很深。”这种精神上的困惑一直使奈保尔难以获得真正的身份认同。
《抵达之谜》吸引人的其中一点就是它的谜底。在该小说的第二部分“旅程”中主人公较为详细地描写了
他在杰克的小屋看到一幅来自意大利画家乔尔吉奥·德·基里科的《抵达之谜》的同名画。他认为:“我感到,这个题目以一种间接的,诗意的方式,使人注意到我自己体验中的某种东西……一个码头;在背景里,在几道围墙和门口(好像一些缺口)以外,有一艘古代海船的桅杆的桅顶;在近处一条僻静的街道上有两个人,都过得紧紧的,一个可能是那个抵达的人;另一个也许是这个港口本地的人。这个场面凄凉而又神秘。”奈保尔后来就用此画名作为自己本小说的书名,正如他自己的人生一样,在写作中寻自己,在旅途中孤独地寻自己。诺贝尔文学授奖词中说:“维·苏·奈保尔是一个文学世界的漂泊者,只有在他内心,在它独一无二的话语里,他才真正到了自己的家。”但笔者认为,无论是在特立尼达,在英国,还是在印度,他一直试图“抵达”,但从未有过抵达的感觉,这样使得他的寻根之途变成了逆旅:一边建构一边摧毁,一边接受一边拒绝,一边肯定一边怀疑。作为陌生人,在孤独中这种寻“抵达”的逆旅还要继续。
对于奈保尔这样不断寻求自我文化身份和通过写作创作来定位的作家来说,对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的依附的最终目的也不是变成其中一员,而是一种与内心孤独相映的摆脱危机进而寻求出路的暂时方法,进而寻求自我界定,最终到独立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依附不过只是手段,背离摆脱才是寻出路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爱上负心的人
[1]V.S.奈保尔.抵达之谜[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
[2]N a i p a u l.T h e E n i g m a o f A r r i v a l[M].L o n d o n:P e n g u i nB o o k s, 1987.
[3]匡咏梅.我永远是一个外来者[N].新安晚报,2001-10-21.
[4]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5]D h o n d y,F a r r u k h.“A nI n t e r v i e wW i t hV.S.N a i p a u l.”T r a n s. Z o uH a i l u n.W o r l d L i t e r a t u r eI108—132.
[6]T h o r p e,M i c h a e l.V.S.N a i p a u l[M].E d i n b u r g h:L o n g m a n
G r o u p L t d.,1976.
[7]弗朗兹·范农.黑皮肤,白面具.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8]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9]潘纯琳.奈保尔《抵达之谜》中杂糅视觉体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8).
[10]阮学勤.瑞典文学院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授奖辞[J].世界文学,2002,(2).
[11]朱云生.既依附又背离的二重文化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
AL o n e l y S t r a n g e r's R e c e s s i v e J o u r n e y o f L o o k i n g f o r I d e n t i t y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T h e E n i g m a o f A r r i v a l"
S h i L o n g
(C o l l e g e o f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T i a n s h u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T i a n s h u i,G a n s u,741000)
A b s t r a c t:V.S.N a i p a u l i s o n e o f t h e f a m o u s w r i t e r s w h o u s e t h e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u s u a l l y i n E n g l i s h)f o r t h e i r l i t e r a r y c r e a t i o n s.T h e N o b e l P r i z e i n l i t e r a t u r e h a s b e e n a w a r d e d t o V.S.N a i p a u l i n2001.
B e c a u s e o f h i s d i s t i n c t i v e e x p e r i-e n c e s a n d u n i q u e w a y o f t h i n k i n g a s w e l l a s h i s m u l t i p l e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d e n t i t y,t h e t h e m e o f l o o k i n g f o r t h e i d e n t i t y i n h i s w o r k s b e c a m e p r o t u b e r a n t.T h i s p a p e r t r i e s t o a n a l y z e h i s n o v e l"T h e E n i g m a o f A r r i v a l"f o r r e v e a l i n g t h e h e r o's a n d t h e w r i t e r's r e c e s s i v e j o u r n e y o f l o o k i n g i d e n t i t y a s a l o n e l y s t r a n g e r.
K e y w o r d s:"T h e E n i g m a o f A r r i v a l";s t r a n g e r;l o n e l i n e s s;i d e n t i t y-l o o k i n g
本文责编 赵凤媛
声  明
发表在本刊2009年第1期宋曦《英语观摩课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分析》一文,为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
院2007年度院级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07d f y008
·
79
·
 2009年3月史 龙:陌生人的孤独寻根逆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