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thern Music  87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
“地覆天翻江山妍 长闻九霄唱梅娘”
枉凝眉歌谱
——歌曲《梅娘曲》音乐分析
王锐寒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48)
【摘要】《梅娘曲》是话剧《回春之曲》的插曲,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歌词既保留了我国古典歌词创作的传统,又紧密联系时代的特定情境,同时注意到音乐旋律与个性化节奏的紧密结合,将主人公的自然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①如泣如诉地抒发了无限哀伤。三段开头不断重复“哥哥,你别忘了我呀,我是你亲爱的梅娘!”声声泪下。前两段歌词主要诉说难忘的旧日时光;最后一段“但是,但是,你已经不认得我了,你的可怜的梅娘。”表达内心的绝望和悲痛。歌词中未出现一个“爱”字,却在字里行间将两人的真挚情感流露得真实、感人。
【关键词】《梅娘曲》;音乐分析;思考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历史背景与歌曲题材
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陷入沉重民族危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在短时间内即遭沦陷;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海军陆战队对上海当地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十九路军随即应战,史称“淞沪抗战”。话剧《回春之曲》正是产生于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之下。《梅娘曲》出现在话剧第三幕,描述了剧中主要人物高维汉在战争中负伤后,他的情人梅娘不顾父母反对,自南洋只身回国,看到心上人受伤昏迷不醒、失去记忆时,抑制不住内心痛苦所唱的一首歌曲。
二、音乐分析
2/4拍,大调性七声清乐调式。音乐结构采用了多乐句乐段的分节歌形式。图示如下:
(一)前奏(4小节)
弱起,音调悠长,开始的下行级进语汇带出下沉感,后低音区徵音五度上跳,突出整小节时值的商音,再级进下行至宫音,呈现出哀伤、低沉的音乐情绪。
(二)第一乐段
18小节。四乐句非对称结构(6+5+4+3),叙事性旋律。
a句,两乐节(3+3)。第一乐节变化重复引子音调;第二乐节音乐抒发伴随音区提升递进。表现主人公面对失忆的爱人,怀着感伤心情娓娓道来,试图唤醒他的回忆。
b句,两乐节(3+2),节奏较前句更为紧凑。第一乐节旋律整体呈上行趋势,最高两音由不稳定偏音(清角)级进至角音;第二乐节旋律整体呈下行状态,最后两音由羽音至徵音。
c句,两乐节(2+2)均弱起,旋律轮廓与前句相似,呈先上后下的曲线,述说着男女主人公美好的过往。
d句,3小节。强位空拍后,由八分时值角音接两拍三连音级进和助音式语汇,末尾仍由不稳定的偏音(变宫)级进下行,至本乐段主音(e羽),结束乐段。此与歌词(当我们在遥远的南阳!)配合恰到好处,刻画梅娘由美好回忆回归现实后的茫然心境。
(三)第二乐段
18小节。歌词变化,音乐变化反复前段,分节歌特征。
与前段相比,第三句句尾节奏由两个四分音符变为切分音型,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感。
末乐句在基本保持前段同一部位旋律型的状态下改变节奏,提升音区。尤其最后停留在跨小节并带自由延长的偏音(变宫),更加生动地刻画出梅娘无限惆怅的心情。
(四)第三乐段
22小节。分节歌的第三段。
此乐段第三句与前两段的旋律进行相同,在第一乐节结尾空拍拉长,第二乐节在强拍上开始,细微之处体现女主人公内心情绪的波动。
第四乐句开始两个“但是”对应强拍休止和角音位置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
的十六分音符重复,用节奏上的停顿表现出女主人公已泣不成声,充分反映出此时梅娘内心的绝望之情,后商音位置的三连音配合“不认得”三字更加突出她内心绝望无助的心境,体现出作曲家极高的音乐素养。
末乐句在结尾处拉长节奏,旋律级进上行至商音即折转向下的大二度音程,使音乐陈述沉浸在低沉的氛围中难以自拔。将这一面对爱人失去记忆的青年女子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蕴含着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
三、历史贡献与时代成就
话剧《回春之曲》被业内公认为剧作家田汉30年代转型重拾“田汉味”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将主人公的爱情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有机联结在一起,以此独特创意烘托了抗日和爱国主题,②突破同一时期表现相同主题的固化模式。《梅娘曲》作为这部话剧的一首插曲,充分发挥了塑造人物形象、加强音乐感染力的作用。联系整部剧的剧情发展,由于梅娘歌声的呼唤,沉睡中的“哥哥”在迎接新年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慢慢苏醒! 聂耳在这首歌曲中将中国民族清乐调式与西方自然大调式自然结合,同时吸取了黎锦晖
、赵元任将歌词与音调相糅合的创作手法,使这首歌曲通俗易懂且感人至深,成为近代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
四、思考与启示
聂耳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不到三年时间,写出了在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批歌曲。这些作品大多为左翼电影和戏剧插曲,其随电影或戏剧公演走向社会,走近大众。
一首作品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梅娘曲》诞生于战争年代,歌曲的男主人公最终醒来了,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高维汉”在战争中牺牲?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歌会上的第一首独唱曲就是《梅娘曲》,一位老兵听后在他的杂忆中缅怀了一位牺牲的战地记者,他的故事就像现实版“梅娘”的故事,同样来自南洋,他的未婚妻同样从南洋赶到北京,不同的是这位战地记者牺牲了,留下苦等他12年的未婚妻独自痛哭。因此,《梅娘曲》不仅是一首表现男女主人公坚贞爱情的歌曲,也是对经历过抗战生离死别的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正如那位老兵在他的杂忆最后写到:椰林碧海付苍茫,太行烽烟耀血光。地覆天翻江山妍,长闻九霄唱梅娘。③
注释:
①董云峰.聂耳歌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②夏敏:《爱情与艺术的“回春”——读田汉名剧<;回春之曲>》,载《戏剧文学》2000年第2期,第69-72页。
③选自李成瑞《一声梅娘曲,双泪落君前——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杂忆之四》。
参考文献
[1]张贺香.聂耳《梅娘曲》的情感表达研究[J].通俗歌曲,2015(11).
[2]倪静.歌曲《梅娘曲》的演唱分析[J].音乐大观, 2014(7).
作者简介:王锐寒(1994—),女,满族,河北省邢台市,在读硕士研究生,本科,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双音,而左手低音则为和弦;在力度比较弱的区域,作曲家同样应用了同向的旋律走向,以单音当成右手的旋律,且左手低音表现为减弱的单音状态。另一方面,《西部主题畅想曲》还拥有新疆音乐固有的节奏型风格,如这篇古筝作品中大篇幅地应用了三连音,并始终贯穿了大切分,打破了以往4/4拍节奏的应用规整性,撑开了整个古筝乐曲的旋律,给受众营造一种耳目一新的音乐氛围。
(三)古筝创作与演奏的音乐特
在《西部主题畅想曲》中,创作与演奏技巧也是其音乐特的一个重要表现,这首古筝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演奏技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摇指的多样化特征。摇指在古筝演奏中比较常用,是一种拨动琴弦的重要方式。在《西部主题畅想曲》创作与演奏过程中,作曲家就应用了丰富的摇指技巧。以《西部主题畅想曲》的主题为例,总计出现了三次摇指,且每次所表达的情绪与内容都有所不同。其中,第一次摇指主要出现在高音区,主要采用缥缈、朦胧、轻柔的摇指来展现驼铃声由远及近的场景;第二次摇指操作出现在低音区,主要采用粗犷、扎实以及强烈的摇指,以表现新疆年轻人跳舞时兴奋的场景;第三次摇指重新回到了高音区,主要采用了悠扬、嘹亮和热烈的摇指,以此展现新疆地区年轻男女一块快乐起舞的场景。其二,不同性质的刮奏。在《西部主题畅想曲》中,刮奏主要起到渲染气氛和连接两个方面的作用,力求可以使整体的曲调演奏时保持良好的连贯性。其三,运用部分钢琴技法。在《西部主题畅想曲》中,作曲家并没有过多地采用左手吟揉暗滑的演奏技法,而是运用了半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等钢琴伴奏织体,这可以进一步增加古筝音乐的厚度,提升其音乐张力。此外,《西部主题畅想曲》演奏中还有效运用了手拍击琴弦、义甲摩擦琴弦或手指关节叩击琴盒等一些特殊演奏技巧。
三、结语
综上所述,《西部主题畅想曲》是一首经典的古筝作品,其音乐特主要表现在定弦与曲式方面、音乐主题与技术和古筝创作与演奏等方面,造就了独特的演奏艺术魅力。因此,对古筝演奏者而言,必须要
注意深入理解与掌握《西部主题畅想曲》等古筝作品的音乐特,这是提升演奏效果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康奕洁.浅析古筝演奏技法的合理运用——以《西部主题畅想曲》为例[J].艺术评鉴,2018(21):78-79.
[2]宋林甲.初探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中的西域音乐风格分析及演奏技巧[J].好家长,2019(25):31-32.
(上接第86页)
88  Northern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