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教师节,但是,却再也见不到我所敬爱的张静如老师了。惊闻噩耗数天来,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回忆与张先生交往的时光片断,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的谆谆教诲时时回响在耳边,一如昨日。
一篇文稿开始我与先生的交往
张静如先生是中共党史学家、我国李大钊思想研究开创者。1957年,他的代表作《李大钊同志革命思想的发展》开李大钊研究之先河,是国内外研究李大钊思想的开拓性著作。1978年2月,他发表的《李大钊同志的历史功绩——驳“四人帮”对李大钊同志的污蔑》,呼吁为李大钊平反,积极倡导开展李大钊思想研究。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成立后,他当选为副会长,为李大钊研究倾其心血。源于对李大钊研究,使我有机会和国内这位学术大家有了一段交往。
我经常写一些有关李大钊的文章,也时常有幸见诸报刊,于是,这份笔耕更为努力。2011年,一篇文稿《错传的一个人名——关于李大钊致徐瑞麟、吴亚男》屡投不用,使我很有些受挫感。其实,这份文稿起因,就是在查证资料时,看到已经出版的《李大钊全集》中,错误的注释了一个人名,觉得文以载道,历史文献中错误的记录犹如眼里揉进沙粒,断然不能相容。在查稿的询问中,一位友善的编者告诉我,文稿涉及到重要人物李大钊和众多位权威编者,因此不易刊发。
不知道哪儿来的一股勇气,我想到了当今的李大钊研究学术大家——张静如先生,便给他写了封短信,简我怀念的萧敬腾
要说明我的这篇文章和观点,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事后,并没期望一准得到回复。就觉得有看法应该说出来,让李大钊研究的关注者知道这回事,不再发生错引。但时隔不久,竟然收到了张先生亲笔回信:
艳萍同志:你好!
文章收到,迟复,见谅。读后增长了知识,谢谢。下功夫考证,很好,是史学的基本功,不知文章是否已发,如未发可稍改动一下口气。做学问谁都会出错,几十年来我出过很多错,做对了的要对做错了的包容,文章中不说别人诸如“一错再错”的话,你做的功应肯定,对研究有用。
冬安
张静如
一一、一一、二十一
读着先生的信,我深为感动,一位享誉全国的学术大家,对一位素昧平生年轻作者的来信,如此认真回复,还对个别不妥贴词语给予恳切指出,对积极向学态度给予肯定与鼓励。先生简短的回复,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此后的交往中,先生一再嘱咐,研究李大钊,首先要学习李大钊做人的胸怀,这成为我学术研究的标尺和根基。当先生知道这篇文稿屡遭碰壁,还热情地把它推荐给了《北京党史》杂志发表。2013年,中国李大钊研究会重新编辑、修订、出版的《李大钊全集》中,这个
“错传的人名”得到了纠正。
一部书的指导思想和勖勉
也是在2011年,为了进一步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更好地沉下心来,我市李大钊研究专家李权兴老师建议:在已有的基础上,我应尝试写一本关于李大钊与唐山的书。
李大钊是我所崇敬的家乡伟人,虽然在撰写有关李大钊的史事文章过程中有所锻炼,对开创革命事业的先烈有着无限敬仰与崇拜,但是,直面李大钊思想和人格的伟大,独自担纲这样一部庄重的作品,我是非常惶恐的。担心
编前:张静如先生是本刊顾问,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中共党史学家,2016
年8月29日仙逝。谨以此文以志对先生的怀念。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第11期│
64  《党史博采》
│ 2016第11期
我的写作,能否表现出我所崇敬的伟人,能否以一部好的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奉献给家乡的人民。
写作之初,我到北京拜访了张静如先生,希望能得到他的点拨和启发。先生谆谆告诫:研究李大钊,首先要学习李大钊做人的胸怀,体现在做事,做学问尤其如此;唐山是李大钊的故乡,有很多的史实可以挖掘与运用;要很好地与唐山的党史研究相对接;要把唐山与李大钊相关的人和事弄清楚、说明白;要有问题意识、现实情怀、多角度、多思考……在写作中,这些问题我尤为注意。在漫长的整理资料、搭框架、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对先生的教诲我体会深刻。
一年后书稿完成,为力求内容更为完善,我再次来到北京,希望先生能看看,予以批评指正。这一年的暑假,天气很热,80岁高龄的老人家抽时间审读书稿,并热情为本书作了2000多字的序言,内容中肯而深刻,还具体地指明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先生这样说:
《李大钊与唐山》的写作说明:艳萍有很厚的研究基础,书出版后不要停步,希望能从其他角度再努力研究。研究问题不仅要勤奋、不惜力,而且要多思考。比如,研究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说明李大钊传播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因为这早已说过,而且要弄清楚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弄清楚李大钊掌握了并能运用哪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有什么不足之处,弄清楚李大钊为什么能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想法,特别要能清楚李大钊为什么在几十年前就能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
要富的”、“是整理生产的”、“是保护自由的”、是有“竞争的”、“是很愉快的”等观念。
我深深感谢先生对我们这些后学者的理解和爱护。不敢忘记先生的嘱托,一直没有在学习、研究李大钊的路途上停步。只是我还没有能把日前与李权兴老师和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合作的新作品《李大钊史事探微》送到他身边的时候,他已然永远的离开
了我们,我依然固执地以为,先生看
到会高兴的。
一份情长谊深的唐山关爱2012年11月的一个周末,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接到张静如先生的电话,先生告诉我,北京师范大学要举办庆贺他从教6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要我也去参加,并把我如何去、来往的行程一一作了交代,嘱咐我多听听、多看看。我知道这应是一个怎样的盛会,以先生在国内的影响,参会者当是众多当时学界的专家、学者,我有些受宠若惊。先生安排我这样一个唐山的普通作者参加,应该是对后学者的引路,源于他对李大钊家乡人的一份深深的情怀吧。2012年12月23日,张静如先生从教6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召开。研讨会由中共党史学会、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虽然这天被大家共同认为是此季节北京15年来最冷的一天,但学术会堂里却暖意融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这里汇聚,感怀80岁高龄的张静如老师从教60年来的辛苦历程。从大会的议程里,我聆听了许多专家的发言,
更多地了解到先生从教60年来,做学问的勤奋严谨和勇于开拓创新。他以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李大钊思想发展历程的著作领军此项党史研究;他主编了第一部中共党
史学史、第一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
他首倡以社会史研究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他首倡从社会现代化的角
度研究中共党史……在他所撰写的300多篇学术论文、20多部学术专著中,充分体现出他的研究的开创性、厚重性的特点,体现出他的高度的历史洞察力和现实关怀的时代气息。他在80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撰写的《暮年忆往》是他学术生涯、学术思
想的真实记录,他被大家尊称为“党史学界的常青树”。在与会的资料里,还有一本他的学生们撰写的书,叫做《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我们眼中的张静如先生》。从他们那饱含深情的一篇篇文字中,我更多地了解到先生的为人宽厚、德
高望重。他培养的博士、硕士和访问学者近150人,还有更多的编外弟子,桃李遍布天下,他们大都成长为党政机关、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骨干力量;他奖掖后学,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进步。从1986年开始,发起组织全国党史学位点年会,构筑青年人相互学习、交流思想的学术平台,20多年从未间断;他生活简朴,把节省下的10多万元工资贡献出来,早在2002年就设立“张静如中共党史党建优秀论文奖励基
金”,这是目前我国党史学领域唯一
的一个学术论文奖励基金。先生桃李满天下,受到学界同仁和广大师生的衷心爱戴。他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为大家传颂,对此,我感同身受。
如今,先生走了,留下他丰硕的学术成果,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缅怀先生,我们要学习他对学术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学习他对教育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为人师表、奖掖后学的美德;学习他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品格;学习他纯朴本、平实大气、自信达观的人生态度。
谨以此文纪念我敬爱的张静如
先生。■
◆张静如先生给作者的回信。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