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科目)导案(十一)
时间:2019                班级:七                授课人:
课题
【古文】《河中石兽》与古人的经验智慧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了解与纪昀、沈括相关的文学常识; 2.学习《河中石兽》,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理解文本内涵,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人物形象,领悟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重点
难点
学习《河中石兽》,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理解文本内涵
教学过程
【抛石引路】(5分钟)
以科学小实验(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小实验)为导入。
方案:老师自己带着学生做实验。
【互动】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做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呢,就是让鸡蛋浮起来。
1. 实验名称:如何让鸡蛋浮在水面上
2. 需要自备的实验工具:生鸡蛋一枚、盛水的杯子一个、食用盐一袋、筷子一双。
3. 实验步骤: ①把鸡蛋放入盛水的杯子里 (现象:鸡蛋沉到了杯子底部)
【互动】师:大家猜一猜老师会用什么方法让这个鸡蛋浮起来呢? ②不断地往一边往杯子里倒盐,一边用筷子搅拌,直至鸡蛋慢慢浮起来。 (现象: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
【互动】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刚才在清水里,鸡蛋沉到了水里,而现在我往水里加了盐,鸡蛋又浮起来了呢? 【参考答案】水是有浮力的,水的浮力越大,就能让越重的东西浮起来。加入了盐之后,水的浮力就会变大。在清水 中,浮力不够大,鸡蛋就会沉入水底。而在水里加入了盐,水的浮力变大了,鸡蛋也就浮起来了。 注:教师简单解释一下原因即可,不然这堂课就会变成物理课了。
【无师自通】(5分钟)
刚才大家一起做/看了让鸡蛋浮起来的小实验,知道了利用浮力的原理就能让鸡蛋浮在水面上。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看看下 面的这几个常见的成语又蕴含着哪些原理或者是物理学规律呢?
1. 孤掌难鸣(出自《韩非子》)的本意是一个巴掌难以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它形成
的原理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只有一个物体,力就不存在。简言之,它蕴含的物理学规律是力的相互作用。
2. 杯弓蛇影(出自应劭《风俗通义》)的本意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的影子看成是蛇的影子,比喻
疑神疑鬼。它形成的原理是:墙上弓箭经过光的直线传播在水杯水界面开有反射和折射,由于面向问题,折射光线进入杯中另一侧,我们看不到折射光线,自然也看不到折射像,而反射光线经过水杯水界面反射,刚好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反射光 线形成的像。简言之,它蕴含的物理学规律是光的反射。
3. 囊萤照读(出自《晋书·车胤传》)的本意是用袋子装萤火 虫,用来照明读书,比喻人勤奋好
学。车胤小时候没有灯读书, 于是他抓来萤火虫,放在用白的绢做成的口袋里,用萤火虫的 光来读书。它蕴含的物理学规律是光沿直线传播。
4.“海市蜃楼(出自《史记·天宫书》)的本意是在海边或沙漠 中,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在多比喻虚无缥缈的事 物。蜃,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海怪。古人认为蜃楼是蜃所吐 之气形成的楼阁。它形成的原理是某一远处的物体发出了光线, 在传播的过程中,该光线会不断地进行折射。最终,光线会进入 大气层,在大气全反射的作用下光线会逐渐形成一种影像,而影 像会被投影到地球中任意一处地方形成一副图景,这幅图景就是海市蜃楼。 简言之,它蕴含的物理学规律是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知识详解】(45分钟)
其实,同学们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纪昀的《河中石兽》里就有几类人,他们利用各自的经验去探究 沉入河中的石兽究竟具体在河的哪个位置。在学习《河中石兽》 之前呢,我们要先了解一下纪昀。
纪昀(yún)(17246月至18052月),字晓岚,清代 学者、文学家,晚号石云,信仰道教,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任官左都御 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号文达,乡里称其为文达公。著作 有《纪文达公遗集》、《四库全书》、《阅微草堂笔记》等。
纪昀的《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66-76岁)以笔记体形式 写成的文言短篇小说志怪集。 《阅微草堂笔记》写作时间: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 嘉庆三年(1798年)陆续写成,主要是为了批判当时假道学 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 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闻 的奇闻轶事; 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 市、伊宁市、云南省、贵州省等地。 成就:《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 《红楼梦》、《聊斋 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的形式来记录奇闻异事,以达到说理的目的。本文则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寺庙的石兽沉入河中,寺僧寻未果,讲学家、老河兵献计,最终依照老河兵的说 法人们到了石兽。
字词注释: ①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②临:靠近。 ③河干(gān):河岸。 ④山门:佛寺的外门。 ⑤圮(pǐ):倒塌。 (注:因地震城圮表示倒塌) ⑥并:一起。 ⑦沉:沉没。 ⑧焉:兼词,相当于在那里 (注:如《桃花源记》中的不复出焉也是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表示从这里。) ⑨阅:经过,经历。 (注:一个人经历的多,我们会说他阅历丰富。) ⑩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注:《诗经》中的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也是的意思。) ⑪募(mù):募集。 ⑫求:寻。 ⑬竟:终了,最后。 ⑭棹(zhà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⑮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地等。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经过十多年,寺僧们募 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原地水中)寻石兽,最后没有到,以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 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 寻了十多里,没有到石兽的踪迹。
【文段理解】开头交代了石兽沉没于河中的原因:靠近河岸的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里,门前的石兽也跟着落入了河 中。阅十岁余在这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强调了由于时间的久远,石兽不能轻易地在它掉落的地方被 到,因而引出下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石兽所在地的推测。寺僧先是认为石兽在原地水中,竟不可得之后, 他们又按照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到石兽,说明寺僧没有深 思熟虑,经验不足,行动盲目。但寺僧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在原地水中没有到石兽,又在下游了十多里,说明他们有毅力。
【互动】师:两头石兽沉入河里,沉了十多年,寺僧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之后,又认为石兽沉到河的哪里了? 【参考答案】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下游去了。
师:嗯,很好。那他们在下游到石兽了吗? 【参考答案】无迹,没有到。
师:很对,说明石兽不在下游。那大家从寺僧寻石兽失败的行为中,能分析出来寺僧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吗? 【参考答案】有毅力,但经验不足,不够深思熟虑,行动盲目。
字词注释: ①设帐:设馆教书。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 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③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代词,这。木杮,削下来 的木片。 ④岂能:怎么能。 ⑤为(wéi):被。 ⑥暴涨:突然上涨的河水。暴,又猛又急的,突然。 ⑦携:带。 ⑧之:音节助词,不译。 ⑨去: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 (注:辛弃疾的《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也是的意思。)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 木片,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走呢?
【文段理解】讲学家听说寺僧顺流而下寻石兽但没有到之后,先是了。讲学家的是对寺僧的一种讽 刺和嘲笑,接着,从后文的尔辈不能究物理可以看出讲学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好为人师,自视过高而轻视他 人。
字词注释: ⑩湮(yān):埋没。 ⑪颠:颠倒,错乱。 ⑫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为,认为是。
【译文】(应该)是石头的质地坚硬沉重,沙的质地松软浮动, 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石兽,不是很颠 倒错乱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话)是正确的言论。
【文段理解】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探求事物的道理、规 律),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头的质地坚硬沉重,沙的 质地松软浮动)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最后,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是,表明了讲学家对 自己的看法的自信。听了讲学家的言论之后,大家(包括寺僧)认为讲学家说得很对,说明寺僧没有自己的判断力, 盲目听任他人的看法。
:设馆教书的讲学家认为石兽沉到河的哪里了? 【参考答案】渐沉渐深,认为石兽在原地的深处。
师:嗯,很好。那么从讲学家的言论中,大家可以看出来讲学家 是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好为人师、自视过高、轻视他 人。
字词注释: ①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 兵营。 ②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③盖:表原因,(是)因为。 ④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⑤啮(niè):咬,这里是指侵蚀、冲刷的意思。 ⑥坎穴:坑洞。 ⑦激:冲击。 ⑧倒掷(dǎo zhì):倾倒。   
【译文】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它。 因为石头的质地坚硬沉重,沙的质地松软浮动,水不能冲走石头,水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 子形成坑洞。越冲击越深,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文段理解】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观点之后,又笑了。老河兵的(和讲学家不同),是因为富于实践经验,笑 讲学家的主观臆断。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等的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结 合起来综合分析石兽所在之地:那石兽很重,而沙又松,上游来的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 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上游倒去,掉进坑中。 互动思考 师:讲学家的和老河兵的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讲学家的,是自以为懂得物理,嘲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则是因 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字词注释: ⑨如是:像这样。 ⑩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⑪遂:于是。 ⑫溯(sù)流:逆流。
【译文】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 动,(石兽)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 寻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它们,不 是更颠倒错乱了吗?(寺僧们)依照他的话去(寻),果然 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文段理解】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镇守河防,了解水、沙、 石等的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石 兽所在之地:那石兽很重,而沙又松,上游来的水冲不动石兽, 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 势必向上游倒去,掉进坑中,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 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老河兵的观点听上去似乎不合 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他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实事求是,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寺僧们依照他的话去寻 ,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验证了他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师:大家按照老河兵的看法最终到了石兽吗?在河的哪里到的? 【参考答案】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到了,在河的上游。
师:那大家再想一想,讲学家和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 重,沙性松浮,为什么他们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呢? 【参考答案】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 老河兵全面综合地考虑到了石兽、沙、流水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运 动变化。
文章的叙事思路: 层层铺垫,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 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 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 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表明讲学家的不更颠 ,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 久远之河符,他阐释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 的观点听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事情的结果也验证了他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字词注释: ⑬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⑭但:只,仅仅。 (注:《木兰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中的:只,仅仅) ⑮其一:指表面现象。 ⑯其二:指根本道理。 ⑰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注:臆想就是主观地想象。) ⑱欤: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 本道理的情况很多,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文段理解】文章最后,作者以议论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 “然则天下之事,……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对讲 学家之类好为人师又自以为是的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正确方式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事物,而 要深入全面地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 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道理。 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寻落入河中的石兽的故事,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 的判断。
本文的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棹数小舟 (本意是船,这里指划船。) ②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本意是突然上涨,这里指突然上涨的河水。)
【智力冲浪】
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制作人:                            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