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化设计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简要概述了我国水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归纳了当前对水工程的主要看法,提出了景观化设计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河道 景观 治理 自然
久远之河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城镇河道治理理念中,风景化治理是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系统工程,较全面地含概了防洪排涝、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地域特征、法制管理等综合因素,这些是以往河道治理常忽视的问题,势必成为将来河道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风景化治理涉及的因素众多,遇到的困难也必然更大,这就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管理者和建设者应以河道流经地不同的地段特征和文化内涵为载体,拓宽思路,结合工程学、生态环境学、水利学、社会经济学、当地人文历史等相关知识,相互补充,才能最终营造一条管理实体明确、法规健全的集众多因素有机结合为一体的风景区。
一、与大江大河相比,中小河流的治理仍处于总体滞后的局面,洪涝灾害频繁,治理需求迫切。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河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治理,洪涝灾害频繁。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面广、量大。长期以来,由于治理
资金不足,多数中小河流尚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治理。已经修建的防洪工程,也存在治理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等问题,防洪问题十分突出。全国大约有2/3 的河流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还有很多中小河流处于不设防的自然状态,不具备抵御常遇洪水的能力,洪涝灾害对当地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极大地制约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水利管理薄弱,河道功能削弱。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河流管理十分薄弱。许多地方没有专门的河道管理机构,即使设有管理机构的,也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和经费,造成堤防常年失修、建筑物损毁老化、河道淤积严重、防洪能力逐年降低。此外,向河道倾倒垃圾、设置违章阻水建筑、城乡建设侵占河道等现象也日渐增多,进一步加剧了河道过水断面的萎缩,河道行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大大削弱,致使发生同样量级的洪水,洪水位越来越高,淹没损失和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3基础资料缺乏,前期工作薄弱。总体上讲,与大江大河和主要支流相比,中小河流的基础资料较为匮乏。例如,缺乏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给规划设计工作带来较大困难。由于缺乏经费投入,相当一部分中小河流规划前期工作十分薄弱,甚至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即使曾经开展过前期工作,或者年代过于久远,或者仅限于局部河段,或者内容过于粗略,无法满足当前大规模治理建设的需要。
二、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设计基本思路
1根据规划设计的需要,收集河流的基本资料,对流域的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状况有一
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主要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历年洪涝灾害情况等资料。
2收集河道历次治理规划和实施情况,特别是近年来防洪工程建设情况。说明相应的建
设任务、标准、主要建设内容和工程投资等。
3收集分析河道现状防洪工程情况,说明现有防洪工程体系和工程布局。例如,有的采用河
道整治与堤防工程相结合的防洪方案;有的利用上游防洪水库来承担下游地区的防洪任务;有的则采取上游水库、中下游蓄滞洪区、河道整治以及防洪堤防等共同组成“蓄、滞、泄”的综合防洪体系。
三,中小河流治理办法
1推广节水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首先,要就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关问题开展研究,把中小河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纳入流域综合规划,以规划指导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要普及和宣传有关农业节水法规,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推广节水技术。三是加强科学管理,维护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
2调整农业生产方式,走生态农业道路, 三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够增加植被保护,拦蓄更多降水,减少土壤侵蚀,改善水源水质,能够为治理区域的农林牧业生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四是加强水环境的统一管理改变目前这种条块分割管理的局面,进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总之,控制水污染必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重视中小河流的
小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工作,确保水环境安全。
三, 风景化的治理理念
1 概述
所谓“城镇河道风景化治理理念”就是指在城镇河道治理中将防洪排涝、生态建设、景观建设等治理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河道流经地不同的地段特征和文化内涵为载体,对不同的河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措施,再配以完善的城镇河道管理实体和法规。其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治理,让城镇河道一带管理实体明确、法规健全的动感生态“风景区”,做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现实城镇地段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2 风景化治理理念在城镇河道治理中的体现
1)治理前期
首先,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明确该河段的具体现状。展开对经济和环境的评价,权衡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工程勘察时,除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应
补充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的调查,重点应该对该范围内城镇水系统、生物落的现状调查,以及当地人文景观、治河历史和措施调查。其次,在规划设计时,尽量根据自然河道纵、横延伸与自然风景相协调,让河道断面呈现多样性变化特征,尽量避免河床的平坦化。把河道地段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气息融入到堤岸防护工程的设计,并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在保证堤岸安全的前提下,结构形式上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重点突出自然效果,确保生态和景观的堤岸形式多样性。从而在规划和设计上,保证河道治理“风景区”的形成。
2)治理建设阶段
治理过程是河道“风景区”形成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应注意保护施工地段生态环境,完善工程地段的水系统,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性重复建设;同时,注意保留河段本身的人文内涵和天然的美学价值,景观施工的材料选择应尽可能地使用天然材料,避免过多的钢筋混凝土人造环境。
3 管理维护阶段
为保障“风景区”效果的实现,减少治理后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冲击,并延长工程的寿命,
应加强工程的前期养护和后期管理。长期以来,人们对水的法律意识淡薄,城镇河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少有;城镇河道的管理者众多(市政、水务、交通、建设、街道办等),主管实体不明确,常常出现“九龙治水”现象。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结束“九龙治水”的现象,从法治层面对河道治理效果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例如韶关市市区防洪河道治理后,为统一管理和维护治理成果,市政府成立了韶关市区防洪建设管理处并出台了《韶关市河道管理办法》,这一举措为治理成果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