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9-05-21
[作者简介]孙㊀艳ꎬ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汉语系ꎮ
委蜕大难求净土ꎬ伤心最是近高楼
同光体诗人陈宝琛心路历程简述
孙㊀艳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汉语系ꎬ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㊀㊀[摘㊀要]陈宝琛是旧诗派 同光体 的代表诗人ꎬ亦是废帝溥仪之师ꎬ一直追随溥仪ꎬ甘为遗老ꎮ他守着这双重的 旧 身份ꎬ遭到了南社和新文化运动的猛烈批判ꎬ并从五四以来长期受到贬斥ꎬ面目全非ꎮ其政治立场的保守自当扬弃ꎬ但其文化态度的 守旧 却有待商榷ꎮ试将陈宝琛一生简分为三个时期ꎬ希望透过对其生平经历的叙述与剖析ꎬ来管窥其在变局之下心路发展变化的轨迹ꎬ借以探寻其最终选择的必然性ꎬ以知人论世ꎬ还其本来面目ꎮ
[关键词]同光体㊀陈宝琛㊀心路历程
[中图分类号]I207 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19)05-0061-05DOI:10.16162/j.issn.1672-3473.2019.05.013㊀㊀陈宝琛(1848 1935)ꎬ字伯潜ꎬ号弢庵ꎬ晚号听水老人㊁沧趣老人ꎬ福建闽县螺州乡人ꎮ同治戊辰(1868)科进士ꎬ累迁至内阁学士ꎮ在朝直谏有声ꎬ
与宝廷㊁张佩伦㊁张之洞㊁黄体芳等奋发言事ꎬ号为 清流 ꎬ尤以宝琛为能持大体者也ꎮ光绪十年(1884)丁母忧归ꎮ旋以荐唐炯㊁徐延旭事ꎬ降五级调用ꎬ自是里居二十五年ꎬ终光绪朝不复出ꎮ归里后ꎬ始以诗赋为意ꎬ遂为 同光体 闽派诗人中坚ꎮ宣统元年(1909)起复ꎬ后授读毓庆宫ꎬ为溥仪师ꎮ辛亥革命后为遗老ꎬ一直跟随溥仪ꎮ但在日本诱胁溥仪去东北之时ꎬ力阻溥仪并拒赴伪满洲国ꎮ大节无亏ꎮ民国二十四年(1935)病卒于北平ꎮ
一㊁ 瑰材逢圣代ꎬ臣节寸忱殚
踔厉风发的仕宦时期
㊀㊀道光二十八年(1848)ꎬ陈宝琛出生于福建闽县螺洲乡ꎮ其家世代簪缨ꎬ曾祖陈若霖道光年间以刑部尚书致仕ꎬ祖父陈景亮曾任云南布政使ꎬ均为官清正廉洁㊁不避权贵ꎮ父陈承裘中咸丰壬子进士ꎬ官刑
部主事ꎮ陈承裘出生之时ꎬ恰逢其祖父蒙道光帝御赐玄狐马褂ꎬ深以为荣ꎬ遂以为名ꎮ
陈宝琛五岁即入家塾就学ꎬ其父每以忠孝节义为教ꎮ 每自塾归ꎬ光禄公辄令旁伺ꎬ为述祖德庭训ꎬ及道咸间所闻见士夫贤不肖行事ꎬ与生平所接名人硕士之言论丰采ꎬ勖以名节ꎮ [1]P695陈宝琛在这样一个以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为主导的家庭里成长ꎬ接受的是儒家事亲孝㊁事君忠的教育ꎬ走的是科举入仕ꎬ修齐治平的正途ꎮ同治四年(1865)他十八岁时即中举人ꎬ三年之后再中进士ꎬ同治八年即授翰林院编修ꎮ此后十余年内ꎬ一路迁升ꎮ可谓是早登科第㊁仕途平顺ꎮ
其时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不久ꎬ列强各国对边疆省份已是蠢蠢欲动ꎬ刚得以垂帘听政的慈禧急欲稳固统治ꎮ加之道咸以来弥漫在士人中讲求经世致用的风气ꎬ朝野上下颇有励精图治之势ꎬ清议之风大盛ꎮ其时 好论时政 [2]P12455的陈宝琛与张佩纶㊁张之洞㊁宝廷㊁黄体芳等人以道义风节相砥砺ꎬ踊跃上书言事ꎬ纠弹时政ꎮ一时之间ꎬ声名鹊起ꎮ时人至有
16
锋棱所向ꎬ九列辟易 [3]P164之叹ꎮ
而好友吴可读的死谏则更坚定了陈宝琛为国尽忠ꎬ有补于时的信念ꎮ吴可读曾于同治年间弹劾乌鲁木齐提督成禄不法事ꎬ言辞激烈触怒同治帝几至丧命ꎮ却在同治帝奉安惠陵之时ꎬ 自请随赴襄理ꎮ还次蓟州ꎬ宿废寺ꎬ自缢ꎬ未绝ꎬ仰药死ꎬ于怀中得遗疏ꎬ则请为穆宗立嗣也 [2]P12462ꎮ虽然同治帝当年差点处死吴可读ꎬ但吴可读却依然执着为君尽节ꎮ在视儒家纲常伦理为安身立命之本的传统士人心里ꎬ即使君使
臣不以礼ꎬ可臣事君还是要一如既往的忠ꎮ吴可读用自己的生命尽忠尽节ꎬ达到了纲常伦理要求下一般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ꎮ这给予平素互以道德文章相砥砺的陈宝琛极大的震撼ꎮ此后不久ꎬ陈宝琛主考甘肃乡试ꎬ考题即以 君子人欤ꎬ君子人也 命之ꎮ便有对吴可读行为的感佩及对自己的期望ꎮ辛亥后ꎬ忆起往事的陈宝琛曾作诗写道: 侍御席稿争失刑ꎬ一斥归卧兰山陉ꎮ当年廷试孰主者?斫伐直木新发硎ꎮ宁期再出殉龙驭ꎬ秦良卫史公所型ꎮ同时四谏接踵起ꎬ欲挽清渭澄浊泾ꎮ晓晓牖户及未雨ꎬ纲纪之正先朝廷ꎮ角弓翩反局一变ꎬ窜谪流放随春星ꎮ忌医廿稔药笼尽ꎬ疾亟永命尊豨苓ꎮ抱薪止沸国卒斩ꎬ骚魂九死谁能瞑?我交侍御恨已晚ꎬ衰涕犹为同宗零 [1]P167ꎮ即表明了在吴可读精神的感召下ꎬ当时 清流 人物想要济天下㊁挽狂澜ꎬ有所作为的心态ꎮ
其后陈宝琛与张之洞联名上摺ꎬ针对俄国侵吞伊犁的蓄谋ꎬ力陈伊犁不可弃ꎬ以保全国家领土主权ꎮ随后又进谏朝廷要警惕日本的狼子野心ꎬ不可姑息养奸ꎮ 日本之亲我与否ꎬ亦视我之强弱而已ꎮ  使日本而能守约ꎬ则昔岁无台湾之师ꎬ近年无琉球之役矣ꎮ  非徒唇齿之患ꎬ实为腹心之忧ꎮ [1]P781-782他以儒家的是非原则为论人论事之准则ꎮ其纠弹时弊无论事涉宫闱抑或权臣ꎬ皆不计个人荣辱利害ꎮ他弹劾曾国荃玩忽职守ꎻ不畏威权日盛的慈禧太后ꎬ为太监李三顺恃势强出午门与值日护军斗殴并诬告事慨然上奏ꎬ为朝廷争纲纪ꎬ为护军争公理ꎮ
光绪八年(1882)ꎬ陈宝琛赴任江西ꎮ期间就中法战事连续上折ꎬ一力主战并主动请缨ꎮ后被任命为会办南洋大臣ꎬ与曾被他参劾的时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曾国荃共事ꎮ出于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ꎬ陈宝琛勇
于言事ꎬ不计后果ꎮ然而宦海风波暗礁
处处ꎬ其屡屡弹劾权臣显贵ꎬ早已结怨甚多ꎮ以一介
不习戎事的书生典兵ꎬ此行注定阻碍重重ꎮ如其所
言 拥会办之虚名ꎬ蒙专奏之重责ꎮ位望不足以整
军和众ꎬ权力不足以调饷用人 [1]P855ꎬ实难成事ꎮ不久后ꎬ陈宝琛丁母忧归家ꎮ未几因前推荐唐
炯㊁徐延旭事坐罪ꎬ降五级调用ꎮ陈宝琛十余年仕宦
生涯ꎬ少遇挫折ꎮ不料一朝被贬ꎬ如从青云堕入深
渊ꎮ而此时他正处于三十八岁的盛年ꎬ 无人解会
伤心处ꎬ只道先生避俗归 [1]P262ꎮ
陈宝琛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ꎬ又深受家风薰
习ꎮ入仕后辗转于翰詹科道之职ꎬ居言路任台谏ꎮ
十余年朝官ꎬ出京不是为科举之考官即为负责文教
之学政ꎬ其思想根植于儒家思想并以之为立身行事
之准则ꎬ尤注重以儒家风操气节衡人量事ꎮ主考江
放弃 星弟
西乡试ꎬ便以«论语»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命题ꎬ即有时势方艰ꎬ正是考验士人德操风节之时的
寓意ꎮ光绪十年(1884)ꎬ陈宝琛提出一个在当时堪
属大胆的建议ꎮ以黄宗羲㊁顾炎武从祀文庙ꎮ黄㊁顾
二人以文章学术名世ꎬ但更以其道义风节为天下士
人模楷ꎮ在时势日非ꎬ世风日下的晚清末季ꎬ内忧外
患的大清王朝已经不复往日之稳固ꎬ作为士人精英ꎬ
陈宝琛已经感到世风渐变之趋向ꎬ传统思想文化面
临危机ꎬ日渐动摇ꎮ所以他希望通过树立士人模楷
的方式来强调士人风节ꎬ以勖人心ꎬ裨教化ꎮ他所能
做的也只是从久远厚重的儒家思想文化积淀中ꎬ寻
前人已有之经验来补救ꎮ他不可能跳出自己所处
的时代去怀疑圣人之道的合理性ꎬ也不可能从根本
上去否定厚重的 祖宗家法 ꎮ
陈宝琛以儒家道义为则ꎬ颇望有为于世ꎬ有补于
时ꎮ其以踔厉风发之笔为天下争是非ꎬ一心为国家
社稷拾遗补缺ꎬ纠察时弊ꎮ无奈 不畏萧艾滋ꎬ但愁
乏香草 [1]P261ꎬ终因直言遭忌ꎬ致使盛年受挫ꎮ其南归林下ꎬ筑楼 北望 ꎬ却始终惓惓君国ꎬ难忘时事ꎮ二㊁ 河清梦想身亲见  廿年如梦漫留痕
壮年谪居的赋闲时期
㊀㊀陈宝琛中年归里之后ꎬ方始悠游林泉ꎬ以山水诗赋自娱ꎬ遂为闽派诗人中坚ꎮ然而陈宝琛本胸怀儒家济世志ꎬ系心于君国朝政ꎬ其诗作虽不乏悠游山水ꎬ友朋唱和之作ꎬ但沉思前事ꎬ怀旧忧时的心结却
26
始终郁积在心里挥之不去ꎮ
归里之初ꎬ 清流 余波未息ꎬ由言事而来的降罪贬职之厄还在咀嚼反思之中ꎮ此期之心境ꎬ在与张佩纶的往来唱和中尤能体现ꎮ其对昔日京师同僚之感怀思念ꎬ既有挚友之间同气相求的情深意笃ꎬ亦有用世报国之志终成一梦的失落悲慨ꎮ个人㊁友朋㊁君国多种思绪错综交织ꎬ发而为诗ꎬ自然是句工意切ꎬ回味悠长ꎮ
㊀㊀东坡饮啖想平安ꎬ塞上秋风又戒寒ꎮ此别岂徒吾辈事ꎬ即归能复囊时欢?数声去雁霜将降ꎬ一片荒鸡月易残ꎮ独自听钟兼听水ꎬ山楼醒眼夜漫漫ꎮ
«七月廿五夜山中怀蒉斋»此诗作于光绪十三年(1887)ꎬ其时陈宝琛甫归里第ꎬ年届不惑ꎬ正是报效国家㊁施展抱负之盛年ꎬ却只能幽居林下ꎬ徒生感喟ꎮ静寂的夜ꎬ清凉如水ꎮ思及同病相怜㊁惺惺相惜的挚友ꎬ此刻正谪戍远方ꎮ念及昔日聛睨一时的京华岁月ꎬ倏忽之间仿佛一梦ꎬ空辜负了满腔的济世情怀ꎮ往昔澄清天下的志向已渐行渐远ꎬ只留现实的无奈郁结于心ꎬ挥之不去ꎮ 数声去雁霜将降ꎬ一片荒鸡月易残 ꎬ流光易逝ꎬ时不我待ꎬ却也只能是 独自听钟兼听水ꎬ山楼醒眼夜漫漫 ꎮ长夜漫漫㊁满怀心绪ꎬ耳边传来的是
清凉的钟声㊁水声  似乎声声都落到了诗人的心上ꎮ此诗情真景真ꎬ读来一片凄楚意味ꎬ让人回味不尽ꎮ颇能代表陈宝琛此时之心绪ꎮ
光绪二十四年(1898)ꎬ陈㊁张二人都已年过半百ꎬ暌隔十五年之后ꎬ终于在沪上重逢ꎮ
㊀㊀相看短发未全斑ꎬ十五年来一瞬间ꎮ可似东坡遇莘老ꎬ安排浮白对青山ꎮ
小阮匆匆去入朝ꎬ阿瑛话旧最魂销ꎮ早知万事皆前定ꎬ秋雨横街说鬼宵ꎮ
却将诙笑洗苍凉ꎬ三夜分明梦一场ꎮ记取吴淞灯里别ꎬ不须寒雨忆洪塘ꎮ
«沪上晤蒉斋ꎬ三宿留别»经历了十五年的风雨沧桑ꎬ昔日激昂慷慨㊁意气风发的 清流 人物早已敛尽锋芒ꎮ追怀往事ꎬ不胜今昔之感ꎮ而时局日坏ꎬ二人空有报国之心却无请缨之路ꎮ在徒唤奈何的感慨中ꎬ两位老友也只有对青山ꎬ浮大白ꎬ将几许伤心事ꎬ全部浸入酒杯中了ꎮ甲午战败ꎬ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ꎬ举国愤慨ꎮ宝琛之父更因之积郁成疾ꎬ 及马关约成ꎬ益大愤慨ꎬ日夜索观台湾军报ꎬ至废寝食 [1]P728ꎬ终至饮恨而逝ꎮ国仇家恨袭上心头ꎬ悲愤交加之际ꎬ陈宝琛写下了传诵一时的«感春»诗:
㊀㊀一春谁道是芳时?未及飞红已暗悲ꎮ雨甚犹思吹笛验ꎬ风来始悔树旙迟ꎮ蜂衙撩乱声无准ꎬ鸟使逡巡事可知ꎮ输却玉尘三万斛ꎬ天公不语对枯棋ꎮ
阿母欢娱众女狂ꎬ十年养就满庭芳ꎮ那知绿怨红啼景ꎬ便在莺歌燕舞场ꎮ处处凤楼劳剪采ꎬ声声羯鼓促传觞ꎮ可怜买尽西园醉ꎬ赢得嘉辰一断肠!
甲午战争中ꎬ中方内部不和㊁准备不足却盲目应战ꎮ而在国家危亡之际ꎬ掌握朝政大权的慈禧却只想着逞一己私欲ꎬ执意挪用海军军费建颐和园以庆寿ꎬ不曾想甲午一战ꎬ一败涂地ꎮ内政如此不堪ꎬ思之怎不令人痛断肝肠ꎮ看着这无法扭转的枯棋ꎬ诗人惟无语唏嘘ꎮ
光绪二十七年(1901)ꎬ清廷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ꎬ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ꎮ这对于心忧国事ꎬ一直渴求国强民富的陈宝琛来说尤为可痛ꎮ空怀着治世的抱负ꎬ却眼看着国势日非ꎬ无可奈何ꎮ想要就此退居田园求一醉ꎬ却难舍心底执着的济世情怀ꎮ陈宝琛心中这种辗转反复难以消解的郁结ꎬ终于在张佩纶郁郁而终后ꎬ喷涌而出:
㊀㊀雨声盖海更连江ꎬ迸作辛酸泪满腔ꎮ一酹至言从此绝ꎬ九幽孤愤孰能降?少须地下龙终合ꎬ孑立人间鸟不双ꎮ徙倚虚楼最肠断ꎬ年时期与倒春缸ꎮ
«入江哭蒉斋»正是那难以言喻却让彼此始终耿耿于怀的 九幽孤愤 ꎬ使得这满腔辛酸泪如此沉痛ꎮ志同道合㊁同气相求的挚友一朝辞世ꎬ自己这满怀心事ꎬ再无人明了ꎮ以诗悼人ꎬ亦是自伤ꎮ可以说陈宝琛与张佩纶之死生交谊ꎬ凝结了陈宝琛十余年京华生涯的全部记忆ꎮ激昂慷慨的清议岁月ꎬ渴望澄清天下的理想抱负ꎬ以及盛年遭贬的痛苦经历ꎬ这些记忆又随着朝政时局的不断恶化ꎬ而历久弥笃ꎮ
光绪三十四年(1908)ꎬ陈宝琛已经六十一岁ꎮ闲居里第倏忽二十余年ꎬ其间虽亦有人荐其复出ꎬ皆因故未果ꎮ是年他于永福小雄山筑听水第二斋ꎬ颇
36
有以山水终老之意: 无意溪行讨得源ꎬ廿年如梦漫留痕ꎮ平生事事蹉跎过ꎬ犹及衰残筑此墩 [1]P101ꎮ而萦绕心中ꎬ不曾片刻或忘的仍然是上报君国㊁下济黎庶之志: 风景新亭似昔年ꎬ诸君努力好扶颠ꎮ死生夸父能忘日?行止驺人本任天ꎮ一诺敢渝嵇吕驾ꎬ九原犹梦祖刘鞭ꎮ悬知相见翻成怆ꎬ历历开元在眼前 [1]P100ꎮ国势日衰㊁内忧外患ꎬ与其新亭对泣㊁不如共同戮力王室㊁匡复山河ꎬ想起当年中兴晋室之王导ꎬ北伐以恢复河山之祖逖㊁刘琨ꎬ陈宝琛感慨:如能再见中兴之盛世ꎬ宁愿做那执著逐日的夸父ꎮ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ꎬ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薨逝ꎬ留给三岁幼帝的大清王朝已是千疮百孔㊁摇摇欲坠ꎮ风雨飘摇之中ꎬ大厦将倾ꎮ外有列强诸国环伺ꎬ内部革命浪潮风起云涌ꎬ腐朽的封建王朝已经病入膏肓ꎬ再也无人能够力挽危澜㊁只手补天ꎮ悲痛之中ꎬ陈宝琛写下«大行皇帝哀辞»: 及时麟见世犹疑ꎬ卒为神州植福基ꎮ四裔具瞻知有圣ꎬ众生同病孰能医?声销坐见尧肌腊ꎬ泪尽如闻蜀魄悲ꎮ十载孤臣愆赴召ꎬ却留残息哭淪曦 [1]P110ꎮ光绪虽有励精图治之心ꎬ无奈手中无权ꎮ一生受制于人ꎬ难有作为ꎮ然而光绪初年短期的承平景象ꎬ却承载了陈宝琛对于中兴盛世的记忆ꎮ大厦将倾的时刻ꎬ记忆中的同光时代成了一种象征ꎬ寄托了陈宝琛对国家民族中兴富强的期望ꎮ而这种记忆永远留在了陈宝琛的心中ꎮ
三㊁ 此事可怜成古调ꎬ余生相对看枯棋
暮年复出的帝师时期
㊀㊀宣统登基ꎬ张之洞入直枢廷力荐陈宝琛ꎮ朝廷乃派其总理礼学馆事宜ꎬ兼综纂订ꎮ二十五载之后ꎬ陈宝琛再入都门ꎮ 谁料残年见阙觚 [1]P114ꎬ 行藏未悔半生迂 [1]P114ꎮ入京未久ꎬ被视为王朝统治中流砥柱的张之洞病卒ꎮ想到时局动荡㊁人心浮动之际ꎬ可以共同担当道义的同辈大多已亡故ꎮ陈宝琛的心里倍增伤感:
㊀㊀凭栏又过观莲节ꎬ隔著红莲见白莲ꎮ欲起种莲人一问ꎬ明年花可似今年?
«十刹海酒楼望水南张文襄宅后旧种白莲»
山灵不愠我来迟ꎬ急雨迥风与洗悲ꎮ破刹伤心公主塔ꎬ坏墙掩泪偶斋诗ꎮ后生谁识承平事ꎬ皓首曾无会合期ꎮ三十年前听琴处ꎬ秘魔厓
下坐移时ꎮ
«七月十五日同嘿园游翠微卢师诸寺»当年亦自惜秋光ꎬ今日来看信断肠ꎮ涧谷一生稀见日ꎬ作花偏又值将霜ꎮ
«大悲寺秋海棠»第一首诗乃感怀张之洞而作ꎮ张之洞勤于国
事ꎬ 平日论学言政ꎬ以法圣崇王为体ꎬ以进夷予霸㊁
致国富强为用 [1]P478ꎬ其 中学为体ꎬ西学为用 思想对晚清士人影响甚巨ꎮ张之洞一生为维持儒家圣人
之道㊁维系清王朝统治殚精竭虑ꎬ至死不渝ꎮ陈㊁张
二人三十年交谊ꎬ阔别多年后京师重逢ꎬ曾相约十刹
海酒楼再聚ꎬ不意未过一载张之洞即卒ꎮ莲花无恙ꎬ
人面已非ꎬ世事益难为ꎮ
第二首诗乃重游翠微㊁庐师寺而作ꎮ诗下附有
小注: 曾与偶斋㊁壶公㊁蒉斋㊁再同听吴少懒弹琴于
此ꎮ [1]P127暌隔多年重到故地ꎬ而昔日同游之人已作古ꎮ想到当年正值 同光新政 ꎬ上下颇有励精图治之意ꎬ海宇承平的表象带给有志于治世的士人们无数憧憬和希望ꎮ同志四五人ꎬ建言谏事ꎬ意气风发ꎬ激昂慷慨ꎮ倏忽之间往日已成云烟ꎬ只余自己兀坐于秘魔厓下ꎬ思绪联翩ꎬ恍惚之中似乎犹有当年的琴声绕耳
第三首诗虽是为西山大悲寺秋海棠而作ꎬ实寓
陈宝琛伤世亦自伤之情ꎬ寄托遥深ꎮ海棠虽惜时ꎬ蹉
跎已至秋ꎮ纵有向阳心ꎬ奈何霜将降ꎮ以花事喻人
事ꎬ托物言志ꎬ物我合一ꎮ写出了时政日非ꎬ清王朝
统治岌岌可危之状ꎮ而诗人也已非壮年ꎬ虽欲勉力
补天ꎬ终究是心有余力不足ꎬ难挽狂澜于既倒ꎮ
宣统二年ꎬ陈宝琛提呈«在资政院请昭雪杨锐
等提案文»ꎬ请为戊戌变法中遇难的六君子及其他
人昭雪冤案ꎮ其同情乃至在一定程度上赞同维新变
法之意由此可见ꎮ只是此时冤案昭雪与否ꎬ已经无
补时局ꎮ清王朝已是病入膏肓ꎬ无药可医ꎮ亲贵弄
权ꎬ贪贿公行ꎮ就连已经补授山西巡抚的陈宝琛也
因不肯行贿而开缺ꎬ最后授读毓庆宫而成为溥仪的
老师ꎮ为王者师ꎬ本是儒家士人梦寐以求的无上荣
耀ꎮ而对于此时的陈宝琛来说ꎬ成为帝师却多少是
一种重负ꎮ然而 可知志节士ꎬ穷达言必践 [1]P156ꎬ自己也唯有 教忠之训滋严  报礼之忱弥笃 [1]P879ꎬ才能报君恩ꎬ尽臣节了ꎮ
宣统三年(1911)ꎬ辛亥革命的风潮席卷全国ꎬ
46
不到数月便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ꎬ清帝退位ꎮ鉴于清王朝的丧权辱国㊁腐败无能ꎬ又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ꎬ在这个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过渡的特殊时期ꎬ儒家纲常伦理濡染下的士人在出处之间较之前代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ꎮ而对于世受国恩又素以道义风节自励的陈宝琛来说ꎬ板荡识忠臣ꎬ岁寒才见出松柏本ꎮ时危主幼ꎬ危难之际又岂能顾一己之私舍之而去ꎮ在往后的二十四年里ꎬ陈宝琛冒着愚忠之讥ꎬ守其君臣之义ꎬ尽节于废帝ꎬ至死不渝ꎮ陈宝琛一生尊奉儒家纲常伦理ꎬ其思想始终停留在传统的君明臣贤模式中ꎬ无法接受民主共和制度ꎮ在这种逆历史潮流的心态下ꎬ其政治态度日渐保守ꎮ
1924年之后ꎬ陈宝琛随溥仪移居天津ꎮ只是此时的陈宝琛已不再是废帝 唯一的智囊 [4]P47了ꎮ 小朝廷内分牛李ꎬ诗派相同却解嘲 [5]P55ꎬ由他举荐给溥仪的同为 同光体 诗人的郑孝胥积极热络地鼓动溥仪依附日本以 光复故业 ꎬ为此陈郑二人时常争执ꎮ惓惓于君臣之义的老人ꎬ仍然时时处处地表达着自己的忠心: 衔石初心终不改ꎬ向阳短发且常晞 [1]P206-207 葵无早暮总倾阳ꎬ菊已衰残尚耐霜 [1]P250ꎬ然而对于他的皇帝学生来说ꎬ 迂腐不堪 [4]P207的忠心终究敌不过早已膨胀的复辟野心ꎮ 九 一八 事变之后ꎬ溥仪终于瞒着年迈的老师跑到了东北ꎮ已过耄耋之年的陈宝琛曾两次前往相劝ꎬ希望溥仪能迷途知返㊁脱离日本人的控制: 本意冲天待一飞ꎬ轻身如入白登围ꎮ直成大错谁实铸ꎬ未远迷途应觉非  [1]P267即指溥仪一厢情愿地以为到了东北即可冲天一飞ꎬ恢复祖业ꎮ其实是落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重围ꎬ铸成大错ꎮ1935年ꎬ八十八岁的老人病逝ꎬ临危之际惟言 求为陆秀夫而不可得 ꎬ隐隐有对甘当傀儡的溥仪失望之意ꎮ陈宝琛晚年追随溥仪以复辟为念ꎬ逆历史潮流而动ꎮ这种保守的政治态度自当扬弃ꎮ但在风云变幻的时代ꎬ处于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ꎬ他能不计个人利害得失ꎬ忠于自己的道德操守ꎬ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ꎮ比之民初那些随风而靡的政客以及那些断了脊梁骨的民族虚无主义者ꎬ也自有其可敬之处ꎮ而且他最终能以民族大义为重ꎬ甚为难得ꎮ他关注时事民生ꎬ垂暮之年希望看到的就是一个太平的社会局面ꎮ 无月无灯坐一更ꎬ星光中带候虫声ꎮ村居水宿吾都习ꎬ但祝年丰永息兵ꎮ [1]P209即如这首小诗所述ꎬ船行在一个无月无灯的夜晚ꎬ老人独坐舟中ꎬ耳边传来水边小虫的鸣叫声ꎬ思及这兵荒马乱的时世ꎬ不知何时能够太平ꎮ惟愿烽烟四息ꎬ百姓能安居乐业ꎬ不再受兵燹之苦ꎮ
在民初新旧交替㊁中西撞击的时代风潮下ꎬ陈宝琛以 文字能关国废兴 [1]P255ꎬ而笃守儒术ꎮ 危冠到老仍强项ꎬ吾道何伤举世非 [1]P218ꎬ在举世皆非的社会形势下ꎬ以传统文化的担承者自荷ꎬ并坚信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会因一时一世之否定而消亡ꎮ客观上还是起到了保存传统文化的作用ꎮ且其在诗歌艺术上之成就也是可圈可点ꎬ不应当被埋没忽视ꎮ
[参考文献]
[1]陈宝琛著.刘永翔㊁许全胜校点.沧趣楼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06.
[2]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7.
[3]徐一士.一士谭荟[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7.
[4]爱新觉罗 溥仪.我的前半生[M].北京:众出版社ꎬ2007. [5]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01.
[责任编辑:刘㊀洁]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