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南娃娃’’元素的再设计研究文/崔艳青
102 m m.(±)2018.07
摘要:“河南张泥娃娃”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一种民间吉祥形象,其形象特点与寓意同地域
传统农耕文明、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联。今天,利用其民间文化意义积淀,设计制作适合现代
千草仙
审美生活需要的文创产品,使“河南张泥娃娃”形象内蕴的民俗记忆在新语境下得到传承及再现,
以满足消费者对民间艺术的审美需求、服务大众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关键词:河南张泥娃娃;文创产品;民间元素;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双服务”项目“黄河三角洲‘泥娃娃’符号在文创产品中的转换”
(BZXYSFW2〇1715)研究成果。
“河南张泥娃娃”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民间传统泥塑,为黄 河三角洲所独有的并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民俗形象代表,把泥 娃娃形象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应用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中,在保 留传统形象特征的同时设计开发出符合现代人生活和审美需求 的文创产品,使现代趣味与浓郁的民俗文化相结合,是现代民 俗文
不爱了也是一种爱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梅兰芳子女一河南张泥娃娃"的文化蕴涵
李咏个人资料简介“河南张泥娃娃”是黄河三角洲民间传统的泥塑儿童玩具,其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文献资料可以考证。据当地村民说,河 南张村捏制小泥人始于明朝初期,至今已有六百年左右的历史。河南张村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皂户镇,该村由明朝初期外 来移民所形成,村民大都由河北専强迁来,以“张”姓为主,由于村址位于沙河南岸而得名。据当地人说,明朝以前该区域没 有做泥娃娃的历史记载。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为解决黄河三 角洲地区因战乱导致的地广人稀的状况,从山西省洪洞县和河 北省枣强县迁来大批移民在此定居生活11]。“来河南张村安家的 移民中有几个会捏小泥人的匠人,他们靠做小泥人养家糊口,小泥人就这样在河南张村扎了根。”[2]关于河南张泥塑的起源有两 个传说。据当地村民们说,明宣德年间,乐安(惠民县在明朝 时期称乐安郡)郡守朱高煦蓄意谋反,抓村里壮丁,夺村民畜 马、粮草,村民们苦不堪言。村民们听一位道士称,“只要捏成 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泥人,日晒九九八十一天,张天师自来作法,泥人将成为天兵天将,灭朱高煦,救民于苦难。”于是,全村男 女老少昼夜和泥捏人。正巧,泥人做成的九九八十一天后,宣 宗皇帝御驾亲征,俘获朱高煦,免当地人民于苦难。村民们捏制的小泥人虽没有变成天兵拯救他们,但村民们却从此认为小 泥人是吉祥的,会带给他们好运。另传,清朝乾隆年间,惠民 县的地方官一张和,给皇上送了个“不倒娃娃”作为贺礼向 皇上祝寿,皇上看到这泥做的娃娃不解,责怪张和大不敬。张 和称,此泥娃娃是不倒娃娃,象征1314mv
爱爱爱方大同
大清朝万年不倒,乾隆听后 大喜,嘉奖了张和。从此,泥娃娃也成为村民们向往“不倒”寓 意的精神寄托。其寓意迎合了村民们祈福、纳祥、求子的心理 需求。不仅在河南张村流行开来,在周边村落也迅速流行起来。泥娃娃代代相传,其品种越来越多。
二河南张泥娃娃"的吉祥寓意与艺术特点
“河南张泥娃娃”毎年农历二月二都会在河南张村附近的火 把李村庙会上亮相。听老艺人说,原来火把李村有个庙,毎年 农历二月二,附近的村民们都会来庙里上香,向“送子娘娘”求 子,然后在卖泥娃娃的小摊上拴娃娃(买上一个或一对“不倒 娃娃”),以此表达祈福求子的心理。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人们 对祈福求子的心理虽然早已淡化,但是拴“不倒娃娃”的吉祥 寓意却留在人们的心里。作为一种手工技艺,其产生却与山东 滨州惠民县皂户李乡火把里村的“娃娃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庙会在农历二月二达到高潮,当地有把二月二这一天看作是春 节结束的习俗,有谚称,“二月二,龙抬头,逛庙会,买娃娃, 回到家,种地了。”方圆几十里内的村民在这一天赶到这里参 加庙会,逛完庙会买完娃娃,才算过完大年,才是新的一年的 开始[3]。“拴娃娃”之俗,就其民俗祈愿而言,表征着对家庭添 丁进口的祝愿[4]。拴个“不倒娃娃”回家做摆件或作为孩子的玩 具,仍旧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