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原文和翻译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挐一作:余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
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蒋欣 台湾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蔡国权好听的歌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地震歌曲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白。
  3.是日更定矣。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分钱儿歌  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1.上下一白:白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通假字
  挐:通“桡”,撑(船)、划
  相关习题: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如何理解?
  答:“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千年等一回简谱  2.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
  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答: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罗志祥女友makiyo
  赏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旳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旳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旳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旳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旳“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旳“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旳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旳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旳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
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
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旳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特有旳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旳独特个性。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旳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旳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