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下的中医传承在赵⽒雷⽕灸门诊部,赵⽒雷⽕灸的传⼈正在⽤灸条对患者进⾏。图⽚由记者熊明摄
燕青门正⾻疗法第⼋代传⼈朱怀宇,采⽤燕青门正⾻疗法对患者进⾏。图⽚由记者熊明摄
我还在草原等你  3⽉17⽇是中国国医节。这是从1929年开始设⽴的纪念⽇,旨在让中医能够薪⽕相传、发扬光⼤。可在随后的⼏⼗年间,相伴着中华民族繁衍⽣息的中医发展并不尽如⼈意,如今更⾯临后继乏⼈等诸多问题。
  今年初,我市公布了第四批共110项市级⾮物质⽂化遗产名录,其中涉及传统医药的有6项,⾄此,我市国家级“⾮遗”传统医药类有2项,市级13项。近⽇,记者⾛近这些“⾮遗”项⽬和他们的传承⼈,去探访——
青石巷  3⽉13⽇,赵⽒雷⽕灸门诊部,⼿拿市级“⾮遗”证书的张丽笑了。
  作为赵⽒雷⽕灸的第五代传⼈,张丽此前⼀直为了⼀件事⽽⼼烦——随着赵⽒雷⽕灸知名度的上升,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冒的雷⽕灸,不少还打着“正宗雷⽕灸”的招牌。
杨爱瑾个人资料  拿到“⾮遗”证书的张丽当然该笑。“‘申遗’成功⽆疑再⼀次为我们正了名。所谓名正才能⾔顺,加上我们拥有的6项专利,今后对假冒产品维权就更有说服⼒了。”
  申报“⾮遗”项⽬
  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后生我辈自在
  “唉,没想到‘申遗’这么难。”拿着退回来的⼀⼤堆材料,林培忠忍不住叹了⼝⽓。这已经是他第⼆次提交申请了,但依然被拒绝。
  林培忠是四川⼴安⼈,其祖⽗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尤其擅长⾻伤的。到了⽗亲那⼀辈,⼀家⼈来到忠县,开了间⾻科诊所,在当地⼝碑很好。诊所传到林培忠⼿⾥时,为了将祖传的正⾻术发扬光⼤,他想到了申请“⾮遗”。
  2011年,当他信⼼满满地去“申遗”,结果却让他傻了眼:“⾮遗”项⽬⾄少要有4代传承⼈,并且要说得清楚师承渊源。林培忠只知道家⾥的⼿艺是祖⽗传下来的,但祖⽗的正⾻术师承于谁,他⼀点都不清楚。这样⼀算,传承⼈只有3代,连申报资格都没有。
  不⽢⼼的林培忠⼜回了⼏趟⼴安⽼家,最终弄清楚了祖⽗的师⽗是谁。具备了申报的基本条件,但他的申请还是没通过,专家评议后认为,他申报的项⽬,其价值不⾜以成为“⾮遗”项⽬。
  市⾮物质⽂化遗产保护中⼼副主任谭⼩兵说,按照《重庆市⾮物质⽂化遗产条例》,“⾮遗”项⽬要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具有历史、⽂学、艺术、科学价值。所有“⾮遗”项⽬都必须先从区县级申请,
在此基础上,才能逐级申报市级、国家级。
  “⾮遗”为“⽼字号”
  再镀⼀层⾦
the rolling stones
  “⾮遗就是⼀块⾦字招牌。”作为第三批市级“⾮遗”项⽬,燕青门正⾻疗法第8代传⼈朱怀宇说,其带来的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庸置疑的。
  这块“⾦字招牌”就挂在朱怀宇所开的重庆正刚中医⾻科研究院门⼝,地⽅不⼤,但每天接诊量却⾼达200多⼈次,患者不仅来⾃我市各⼤区县,甚⾄有上海、⼴州等地的病⼈上门求医。
  此次新⼊选市级“⾮遗”的赵⽒雷⽕灸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1992年,张丽的母亲赵时碧从市中医⾻科医院退休,她利⽤祖传⼿法和秘⽅研发出赵⽒雷⽕灸。这种灸条⽐普通艾条更粗,还有⼀个圆柱形的中空⽊棒,进⾏时,只需把雷⽕灸放⼊⽊棒,点燃雷⽕灸的⼀端,再采⽤独特的⼿法对准⽳位熏烤即可。因其穿透能⼒强,对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很有效。当年,赵⽒雷⽕灸就摆进了重庆百货公司的柜台,随后⾛出重庆,在上海、北京等地发展,逐渐在全国叫响了名号。
  “‘⾮遗’的认证⽆疑增加了⼤家对赵⽒雷⽕灸的认同度。”张丽介绍,2010年,赵⽒雷⽕灸成功评为区县级“⾮遗”项⽬后,门诊部的接诊数⽐之前增加了三成左右。⽽近年来,虽然市场上假冒产品
很多,但赵⽒雷⽕灸在全国的销量也增长了接近30%。不仅如此,辽宁省中医药⼤学附属医院也主动上门来,经双⽅协商,在该医院成⽴了赵⽒雷⽕灸的第⼀个全国传承基地。如今,⼴东省中医院也正在与赵⽒雷⽕灸传统医药研究所洽谈,希望成为第⼆家传承基地。
  “‘⾮遗’传统医药项⽬,⼊选的⼤多是传统中医,这是还中医以原貌,保护中医的⼀种有效⽅式。”市中医药⾏业协会秘书长、市名中医曾定伦说,通过“⾮遗”这⼀平台,可能让中医更好地传承下去,还能促进中医向世界的传播,让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化,真正让中医成为服务于全⼈类⽣命健康的宝贵资源。
  后继乏⼈
  仍是中医传承最⼤的问题
  3⽉5⽇,燕青门正⾻疗法第七代传承⼈朱正刚辞世,其⼉⼦、第⼋代传承⼈朱怀宇正式接班,承担起传承燕青门正⾻疗法的责任。
  “这是⼤多数‘⾮遗’项⽬⾯临的尴尬问题,因为⼤多数传承⼈都已步⼊⾼龄。”谭⼩兵说,⽐如⽼⽒静卧
养⽣法传承⼈李国民已经83岁,赵时碧也已78岁⾼龄,不少“⾮遗”项⽬都⾯临后继乏⼈、后继乏术的境地。
  朱怀宇说,中医不像西医那样有量化的标准,更多的是强调传承和实践,成长周期慢长。从搭脉、问诊到处⽅,往往需要长期临床经验的积累,⼀般西医学⽣毕业三五年就可以在临床上发挥作⽤,⽽中医往往要熬到35岁以后。加上⽼百姓⼀般习惯性地⽼中医看病,更延长了年轻中医师的成长周期,“很多⼈都是因此⽽半途⽽废”。
  以正刚中医⾻科研究院为例,其先后带了20多名学⽣,但现在“⼈⼏乎⾛了⼀半”。朱怀宇解释说,很多⼈都觉得中医没“钱途”。以最常见的⾻折为例,⽤正⾻疗法,即中医传统⼿法整复术,收费仅100—150元,⽽西医,只是⼿术费就会⾼达两三万元,“这中间有⼏⼗倍的差距,有谁会愿意学正⾻疗法?⼜有多少医⽣愿意做正⾻疗法?”⽽中医的这⼀收费标准从上世纪80年代直到现在,都没变过。  事实上,在中医的保护和传承⽅⾯,我市也先后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如投资4.7亿元整体搬迁市中医院,并加⼤对区县(⾃治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通过建传承⼯作室、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培养⾼素质中医⼈才,提升整体医疗⽔平。
  “重庆早已意识到中医⼈才的瓶颈问题,也在逐步着⼿解决。”市卫计委中医⼆处处长何丽芳说,为求得好⼈才,我市各中医院如今纷纷将眼光盯准了外地的中医药⼤学,6所“三甲”中医院都分别与外地的中医药⼤学联了姻。
  业内⼈⼠认为,尽管我国已加⼤了对中医保护和传承的⼒度,但⽬前“⾮遗”传统医药项⽬的发展仍存在诸多的问题: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些项⽬的传承出现困难,如制剂的使⽤、技法的准⼊等;由于知晓度不⾼,许多项⽬未充分发挥其在医疗保健中的作⽤;有的项⽬还缺乏系统的资料整理和保存等。“这些都需要政府理顺管理体制、解决补偿机制,把扶持⾮遗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配套衔接起来,让⾮遗为中医营造传承的沃⼟。”
  记者⼿记
  中医传承可以做得更好
  在强势抢滩的西医⾯前,中医逐渐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如此情况下,中医如何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我们不得不⾯对的严峻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对于⽬前中医传承最⼤的问题,⼈们都⽆⼀例外地指出后继乏⼈、后继乏术。中医因其问诊的特性已注定其培养周期过长,⽽千百年来,中医很多时候在传承上也仅是依靠⼝传⾝授,很多古法古⽅更是家族传承,传内不传外。这种相对封闭的传承⽅式也导致不少古法良⽅的失传。
  在医学昌明的今天,中医的传承固然受到种种制约,但其也并⾮没有市场。来⾃市卫计委的数据显⽰,去年全市⼀共有816.63万⼈次看中医,⽐2012年多出50%,⽽在看中医的⼈中,年轻⼈更占了⼀半左右。
  ⽽在采访中我们也发现,不少“⾮遗”传统医学项⽬传承⼈都在探索新形势下中医的发展之路,⽐如赵⽒雷⽕灸开始进⾏产业化探索;燕青门正⾻术则瞄向了专科医院发展之路,不久后,其位于江北蚂蝗梁的新址就要投⼊使⽤,住院病⼈的医疗费将纳⼊医保报销。
  “⾮遗”传承⼈的探索⽆疑为中医的保护和发展开启了另⼀条思路。正如朱怀宇所⾔,中医是综
合性地运⽤⼀切现代和传统⽅式,有效疾病的技术,它胸怀宽⼴,博纳采长,只要给予它同等的环境,中医⼀定会⾛得更远,⾛得更好。
  中医部分“⾮遗”项⽬介绍
朴施厚
  国家级“⾮遗”项⽬
  刘⽒刺熨疗法
  ⽤⼀根正在燃烧的沾有药酒的棉棍,在⾝体疼痛部位来回滚动,再将⽕打灭并⽤⼒压患处……这不是杂技,⽽是⼀种古⽼的医术——刘⽒刺熨疗法。该疗法包括刺⾎术和⽕熨术两⼤类别,以针灸、⽕熨、滚⽯等绝技为主要⽅式。
  相传300多年前,原籍湖北⿇城的刘⽒家族,随清初“湖⼴填四川”的移民潮来到川中定居,⼊蜀第⼀代
先祖即在遂宁⾏医,成为刘⽒中医谱系在巴蜀传承的起点。传承到第⼗三代传⼈刘少林时,刘⽒刺熨疗法成型,并由其带到重庆,治好了众多疑难杂症。
  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
  ⼩⼩⼀颗药丸,制作⼯序少则10多道,多则30道⼯序,这就是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
  创办于1908年的桐君阁,在重庆家喻户晓,其传统丸剂制作技艺也历经百年,尤其是⼀些独特的制作技艺,外⼈⽆从模仿。该技艺其⾄今仍沿袭着师带徒、⾝传⼝授等诸多规定。相⽐普通的制作⽅法,桐君阁丸剂制作⼯艺的过⼈之处在于:从处⽅药材的选料、炮炙加⼯、⼲燥、配料、成粉等前处理环节开始,均按品种不同,有着各⾃严格的规矩。
  市级“⾮遗”项⽬
  燕青门正⾻疗法
  燕青门正⾻疗法⾄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由赵锦才于1935年由沧州带到重庆。因其⼿法轻、创伤⼩、痛苦少、疗程短、疗效好、费⽤低,所以很受患者青睐。
  多年来,形成“燕青门正⾻疗法9法”,即⼿摸⼼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疏
筋顺⾻、夹挤分⾻、成⾓折顶、回旋复位。⽽“燕青门软伤9法”,即针、灸、按摩、理疗、熏洗、敷药、⽳位注射、镇痛注射、配合以辩证论治的专病专药内服,成为重庆中医⾻科绝技之⼀并影响到西南地区。
  ⽼⽒静卧养⽣法
  有着百年传承历史的⽼⽒静卧养⽣法,是清末民初重庆涪陵名医李梦常,在继承中医及道家内炼养⽣技法与⽂化的基础上创编⽽成。
  其基本练法分为静功和动功。静功在修炼时⾝体处于安静状态,主要依赖意念来引导体内修炼活动。
  动功是指在修炼时⾝体处于运动状态,通过意念引导⾝体运动的⼀种功法。(记者⽜瑞祥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