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幻想曲集》之二《冲动》和声分析
谢丹
【摘 要】《幻想曲集》(OP.12)是一部由八首风格各异的小曲组成的套曲。以该曲集第二首《冲动》为研究对象,以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中“和声分析”章节中的分析方法与步骤为基础,从微观、中观、宏观分析三个层面对这首小品作全面的和声分析。%The Fantasia Set (OP.12) divertimento is a ditty composed by eight different styles.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methods and steps in section "The Harmonies Analysis" of Peng Zhimin's Basic Course of Music Analysis, analyzes comprehensively the second song of the album lmpulse from the micro, meso, and macro levels.
中岛美雪 口红
【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9)006
【总页数】凤凰传奇演唱会下载3页(P33-35)
【关键词】舒曼;《幻想曲集》;《冲动》;和声分析
【作 者】谢丹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与设计系,江苏苏州21510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614
吴虹飞事件一、作品简介
《幻想曲集》(OP.12)作于 1837 年夏天①  这首《幻想曲集》是1837年夏天在维也纳创作的。是舒曼因为与克拉拉的感情关系以及《新杂志》等问题大伤脑筋的时候所创作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作曲家当时的心绪。,是一部由八首风格各异、对比鲜明、情绪不同的小曲组成的套曲,于1838年由布赖特科普夫出版社出版,是舒曼音乐创作中性格最集中、最凝练的体现之一。舒曼的这部作品开拓了钢琴的创作领域,其独特的风格,体现了富于幻想、突出情感、不断创新的特点。这八首性格不同的小品各自都有小标题,在音乐内容上并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却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彩与幻想性[1]。
文本以该曲集第二首《冲动》为研究对象,以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中的分析方法与步骤[2]为基础,对这首小品作全面的和声分析。
二、《冲动》整体分析
《冲动》是《幻想曲集》的第二首,bA大调,6/8拍,奏鸣回旋曲式。乐曲以“汹涌澎湃、热情奔放”性格的主题出现,中间插部主要是通过调性展开、模进等手法使音乐情绪层层推向高潮,加上快速跑动的旋律表现出激动的心情,经过中间插部的调性展开及高潮部分,最后进入再现部。《冲动》是“弗洛列斯坦”的性格化身,音乐具有热情、冲动的特点,反映出弗洛列斯坦冲动不羁的形象,同时也显示出作曲家为理想奋斗的内心写照[3]。
(一)作品的曲式结构
从乐曲的整体结构及调性布局可以判断出该曲为奏鸣回旋曲式。(见图1)
图1 《冲动》的整体结构及调性布局
如图1所示,乐曲叠部在全曲共出现了四次,有三个插部,且第三插部与第一插部是同一材
料。由于C插部的结构为单三部曲式,与前面的呈示部和后面的再现部一起使得乐曲的整体结构带有三部性。奏鸣曲式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换调再现,最传统的表现手法是调性服从[4]。仔细观察这首乐曲的调性布局,可以发现第三插部与第一插部虽是同一材料,但在调性上第三插部并没有再现第一插部的bD大调,而是一直持续在主调的平行关系大调bA调上,使它具有奏鸣曲式换调再现的特点,带有奏鸣性,也从而形成与古典奏鸣回旋曲式第三插部回归主调不一样的格局。舒曼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手法。
(二)和声分析
庐州月光
1. 中观分析——呈示部、中间插部、再现部
呈示部的叠部:(1—16小节)乐曲一开始的四小节使用了f小调的Ⅴ9和弦,且左手声部伴随有属长音。属九和弦一般带有向主和弦解决的倾向,所以此处属九和弦的使用使乐曲向解决的方向前进,最终在第5小节出现了f小调的主和弦。从音级关系上讲,像Ⅴ—Ⅰ这样的进行,在功能和声中是从不稳定到稳定,有指向性的进行。但如果从曲式位置的角度来看,一首作品一开始的第一个和弦不用稳定的主功能而用属九和弦,这与作品的题目是密切相关的① 《幻想曲集》中第3首《为什么》开始的第一个和弦也没用主和弦,而是用的
配合了旋律疑问式的旋法,与标题形成呼应。。这个主题乐句在中低音区陈述,先级进上行到附点八分音符后级进下行,接着突然六度大跳,是一种男性的形象,用来刻画作品的标题“冲动”,而“冲动”也正是舒曼刻画的弗洛列斯坦的形象[5]。这一连串属九和弦快速地进行带来的不,正体现出弗洛列斯坦内心复杂的变化。随后,从第五小节开始,音乐便转向f小调的平行大调bA大调,并走向完全终止。在5—8小节中,旋律声部连续两次的八度上行跳进仿佛表现人物内心的斗争,然后音阶式下行强化了音乐犹豫不决、一步步反复思考的过程。连续三连音的伴奏织体是富于动力的,为表现内心的斗争做背景。9—16小节是前八小节的复奏。叠部主题部分的和声在实践关系上是从宽到紧,在紧张度关系上是从动到静,在和声节奏上是从疏到密,这种“宽到紧、疏到密”的和声特点恰好暗示了内心变化的过程。“冲动”主题在全曲中共出现了四次,成为全曲音乐发展的基础,由此也反映出和声与标题所示的“性格”是统一的。
tecktonik第一插部相当于奏鸣曲式的副部主题,引入新的材料,与主部主题(叠部)形成对比:是一个三段曲式,第三段属于变化再现,再现的时候33—36小节左手伴奏织体改变,37—40小节伴奏声部音区较第一乐段整体移低了一个八度,旋律声部未作任何变化。第一段第一乐句和声框架上是属—主的进行为主,强调指向性;在第二句引入下属功能组和弦并终止
在bD大调主和弦上。展开段中25—28小节与29—30小节的低音旋律均有线性进行,其中26—28小节低音形成了半音化的进行并伴有短暂的离调,和声的紧张度在此处也随之增强,随后又马上回到bD大调,第28小节第4拍开始到第30小节低音正好又形成大字组的bE到小字组be的音阶式上行,最后连续的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进一步肯定了调性。整个第一插部主题与叠部厚重、跳跃、富有张力的音乐形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从和声的角度看,叠部宽紧、动静的主题与第一插部紧、动的主题特征具有明显的对比性。
红豆曲简谱叠部的第二次出现,织体上保持与其第一次出现时1—4小节一致的节奏型与伴奏音型,但在调性上并没有像第一次呈示那样转入bA大调,而是一直持续在f小调上,45—48小节的旋律织体与前四小节相同,低音声部由原来的属长音变为主长音,完成了属到主的进行,也是“冲动”主题第二次呈现,而旋律声部bE、bG两个音的叠置与低音的主长音形成了鲜明的彩对置,带来不协和的音响,使得和声紧张度增强,力度由f 到sf 再到ff,音响效果愈加强烈,直到第49小节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f3,紧接着连续的八度音程音阶式下行刻画出人物此时心情一步步踏入低谷,又一次完成对人物内心的刻画。
中间插部从53小节开始引入了新的材料,结构为单三部曲式,调性转入bB大调,旋律形态
较前面有所改变,音响变得平和,力度也由前面乐段的ff变为mf,并出现了大量的重属、副属和弦到临时主和弦的进行,增强了和声的彩性,和声节奏变得密集(每三拍为一个和声单位),和声在时间关系上是从紧到宽的(53—71小节紧,72—84小节宽),在紧张度关系上是从静到动的。这些处理很好地配合着音乐紧张度的起伏,也配合着音乐形象的表现。这一部分也是全曲和声最复杂的段落,调性的转换以及调性的游移都在这个部分。55—60小节,右手柱式和弦织体与左手分解式和弦织体共同构成紧密的和声节奏,低音声部又出现半音化的线性进行。61—63小节是一组上行和声模进,旋律声部由低音谱号逐渐过渡到高音谱号[6]。65—70小节大量副属和弦的使用使和声功能的力度大大减弱,造成调性的模糊,表现一种心潮起伏的激荡情怀。